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文化记忆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对城市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历史记忆正在遭遇消解,许多久远的、富有历史印记和内涵的城市文化"史书"已经或正在失去"记忆"。以文化失忆为理论框架,对成都市城市文化失忆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文化失忆的原因,提出了以城市复兴为手段,重构城市文化记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古城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种历史沿革一脉相承,同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的黎民苍生一样,有其延续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体验叠加"与"体验遮蔽"旅游开发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南京明文化与贵州屯堡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两文化成因与异同之处,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分析,认为两地的城市历史文化在乡音、服饰、建筑等有明显的同质性特征,加之两者在地域、性质、时间上的差异性,这些给"体验叠加"效应提供了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得出城市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模式为落脚点,发现夫子庙目前存在购物项目,小吃种类,娱乐项目,街区文化宣传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历史文化街区"以娱促游"和"以食促游"两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广州荔枝湾涌在重新规划改造之后,从当年的城市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为广州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个城市改造复原工程巧妙的将景观、环境、人以及城市的历史有机结合,不但复活了城市历史上美丽的记忆,更成为了城市新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传承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迎来了新生。本文选取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串城街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再生性保护方法,以"保留历史文化要素——重塑历史文化脉络——植入现代商业功能"为脉络,并以控制建筑风貌、建筑颜色、建筑高度为依托,最终重现历史街区,达到历史街区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记忆符号具有强大的象征功能,象征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气质。它能够集聚和整理城市历史记忆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城市魅力和竞争力。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城市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城市记忆符号不断强化的过程。唐山市的城市记忆符号研究应在提升城市记忆研究的学术水平,加大档案资料的整理和保护力度,深挖城市文明内涵方面提升水平。唐山市的工业文化厚重而又灵动,要避免以简单的符号和标签界定唐山市的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8.
吴静激  袁媛 《价值工程》2019,38(35):4-6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演进的见证。它们对激活传统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促进了历史街区重焕光彩,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楼市》2013,(Z3):14-15
千年西湖畔,每一座古老人居,都沉淀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些伟大人物的记忆,甚至是一些古老睿智的生活哲学,在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少媚看来,"它们是城市当中精华的读本,丰富了文献,传承了民族信仰,意义不可谓不深远!"作为具备"传承"价值的建筑,唯有历史与思想交融,赋予其更多文化含量,才能达到"世家"的分量。历史建筑是"阅读"城市的经典"历史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是当时历史、建筑、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生成于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价值转向,并渐趋方法论属性。榆林古城兼具文化与自然的时空层积,具有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开展研究的基础和意义。聚焦城市历史景观方法首要步骤“资源全面梳理与价值评估”,完成榆林古城历史层积过程解译,归纳为格局建构期、平稳积淀期、探索建设期、理性发展期并梳理层积状态;形成榆林古城历史层积价值评估,剖析维持、覆盖、并置、衰退、新生五种模式的表征和动因。总结得出榆林古城历史层积价值要点在有形要素上体现在空间格局的稳定性、城墙门楼与街巷体系的多层性,在无形要素上体现在集体记忆的累加性,以期为精细化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潮商》2013,(3):11
汕头老城区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发源地,"四永一升平"、小公园等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着数代汕头人奋斗的喜乐哀愁,浓缩了百载商埠的文化内涵,更是无数海外华侨思乡情感牵挂所在。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老城繁华不再,老房子日趋破败,汕头的历史记忆一片片地失落、湮灭了。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规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国家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政策导向,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价值正遭到破坏。国内已有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相关研究中,缺乏从文化规划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研究。以历史文化名镇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引入文化规划的必然逻辑、文化规划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随后尝试从文化规划的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本工作框架和内容,重点探讨了其中文化体系研究、文化资源评价及文化规划框架构建方法,并以苏州市光福历史文化名镇为案例,进行规划方法的实践和总结,探索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城市发展观往往会导致城市人文主义缺失和历史观淡漠,文化退让将引发某种错位的城市发展逻辑。在城市的发展和外迁中,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就曾经历被遗忘、被破坏、被恶化等令人遗憾的生存遭遇。现阶段旧城改造项目的重启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梳理城市历史,挖掘城市符号,重塑城市集体记忆,打造新的城市名片。旧城改建的发展思路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保育工程,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和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缺乏城市特有的文化标识和民族特色,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楚雄州为突出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从楚雄州城市特色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文本对楚雄州大姚县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孙朋涛 《价值工程》2014,(18):106-107
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利用地下空间去主动弥补、协同地面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思路,探索了地下空间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中的角色、作用与策略,提出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在空间布局、功能开发、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规划方法和资源评价、需求预测、专项规划、低碳节能、保护协调、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实现其"地面保护、地下发展",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为城市节地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文化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文化结构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和谐的文化结构是建设高品位的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基础.本文在分析城市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城市文化结构的优化模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的文化结构,来强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之间的耦合,来增强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价值系统认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再是简单的城市遗产保护技术行为,而成为"道器合途,透物见人"的城市文化传承行为。历史性手工业名城是我国名城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中华民族多样文明的重要载体,尤其需要在对其价值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实施有效保护。以浙江龙泉为例,从历史性手工业名城的内涵特征剖析切入,通过构建文化系统观、区域系统观和城市系统观的视角,探索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方法体系,希望能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本土化认知和保护路径优化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内涵,科学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要有明晰的思路作为依据.本文以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水平为目标,通过分析国外典型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特征,确定法律基础、政府角色、公众参与、规划工具和财政保障是重要的保护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美国、法国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因子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应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拓展其文化功能,构筑新的城市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