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构建包括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方面,江西省及各地级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在空间分布方面,赣州市和宜春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位居全省前列,其他各地级市差异较大;南昌市部分年份出现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大,但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低,用水效率全省最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辽宁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负载指数,对辽宁省2006—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辽宁省63个市县的情况,探寻各影响因素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特点及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多数年份,辽宁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小于水资源生态足迹,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水足迹技术效应和水足迹结构效应对其增长起抑制作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水资源生态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对于辽宁省各县市,水足迹技术效应均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效应均对其起促进作用,水足迹结构效应及人口增长效应的作用效果依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掌握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和范围的基础上,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逐年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汇总成果,借助Arc GIS 10.3软件平台,分析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及2009—2015年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总结生态用地变化原因。研究结果:(1)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结构及差异较大,面积总体稳定;(2)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幅度不同,人口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减少幅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第一大类流向是耕地,一定程度上受现行有关土地政策影响;(4)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质量总体改善。研究结论:尽管近年来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保护卓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4.
5.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江苏省2008—2017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状况,并根据细分的三级账户分析了出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采用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数、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4个指标对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处于生态赤字的极不安全状态,但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在提升;第一产业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大,工业用水次之,两者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例约为90%,是造成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方法]以云南省为例,以多因素综合加权法评价其2000—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度,并利用GIS分析功能,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空间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缓慢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缓慢下降阶段,第三阶段为2011—2016年,高速发展阶段。(2) 2000—2016年,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差异格局显著。Ⅰ级风险区及Ⅱ级风险区数量逐渐减少,Ⅲ级临界安全区、Ⅳ级次安全区及Ⅴ级安全区数量明显增加。(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需求两方面。[结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在向良好态势方向发展,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及农户经济状况能确保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8.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选择石油资源输出型城市--东营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石油资源的输出性,采用石油的生产量代替消费量,避免了进行贸易调整.结果表明:东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5637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3676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826986hm2,其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17.4倍,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黑龙江省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25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1.395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297 hm2,表明黑龙江的发展处在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黄土高原地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数据,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目前研究现状,对黄土高原地区199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1991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0.6761hm^2。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中心城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4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过程中对于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能源足迹研究是定量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碳汇法分析辽宁省能源足迹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辽宁省能源足迹自2004—2012年呈线性增长,2013—2015年基本稳定,2016—2017年小幅度回升;辽宁省能源足迹具有空间集聚性,辽宁中东部地区能源足迹增长较快且数值较高,辽宁西北地区能源足迹一直处在低值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以三维生态足迹视角对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经济水平,高自然资本存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自然资本,并用GWR模型识别可持续性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1)从时间序列上:全省自然资本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从内部组分构成看,生物账户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林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2)从空间格局上:足迹深度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南部>东部,其中新余市最高达13.264hm2/人,鹰潭市最低为2.717hm2/人;足迹广度在0.460~0.526hm2/人波动,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东部>北部,其中鹰潭市最大值为0.860hm2/人,萍乡市最小值为0.199hm2/人;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区表现为中部低于四周地区。(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整体呈现变好趋势,通过定量回归分析发现,引起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且这3个因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结论 该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大力提升东、中部自然资本流量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降低生态足迹强度,提高生态承载力和控制城市化速率三项因素入手,以期实现江西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5)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贵阳市1998-2012年水资源承载力演化,并探讨水资源承载状态与现实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贵阳市水生态足迹从1998年的0.2605hm~2/人下降到2012年的0.1839hm~2/人,而水资源承载力从1998年的0.448hm~2/人增加到2012年的0.637hm~2/人;(2)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从1998年的0.187hm~2/人增加到0.453hm~2/人,人口盈余比例从0.42增加至0.72,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3)贵阳市水资源承载盈余状态与现实水资源缺水情况相背离,主要受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机制和人文社会机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评价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基于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构建包含水生态盈亏、万元GDP水生态足迹、水生态可持续指数3个指标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ARIMA模型对无锡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5年无锡市水生态足迹波动上升,万元GDP水生态足迹逐年下降,除2013年出现水生态赤字,水资源呈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外,其余年份水生态承载力均略大于水生态足迹,水生态可持续指数维持在0.55~0.66,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若维持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模式,预测得2016—2020年无锡市水生态足迹逐年增加,水生态可持续指数有降到弱不可持续水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等6个方面。以桂林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09年桂林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表明:2000—2009年桂林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是一个下降的过程,旅游交通、餐饮和购物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承载力,发现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桂林市的旅游生态足迹效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旅游业处于发达水平。为了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倡导节能出行方式,发展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一)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1962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 相似文献
18.
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进行总结。经济学应该与生态学进行结合,经济学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或农户的目标,约束线为成本函数。有了生态足迹的理念后,发现约束线不仅仅包括物质成本的约束,还应包括生态约束,而且这个约束线弹性更小。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增长账户,往往把技术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有了生态足迹的思想后,我们不仅要强调增长账户,而且还要强调资源账户。 相似文献
19.
20.
湖北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ghm^2降至2004年0.2736ghm^2,下降了201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1485ghm^2下降到2004年0.1165ghm^2,下降了21.56%。耕地的生态赤字的总体呈小幅度波动,由1990年的0.1956ghm^2变为2004年的0.1571g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呈小幅度变化,其中1992年的生态强度指数最大为2A1,1993年最小为1.98。研究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的耕地出于生态高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