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迅速升值,而之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加工贸易顺差不降反增;同时,出口退税迅速增加。为解释这一复杂现象,文章用VAR模型来实证汇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需求对加工贸易收支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对加工贸易收支贡献最大的是加工贸易需求,其次是出口退税和汇率;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收支均有J-curve效应,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进口正向促进效应大于出口的正向促进效应,进而导致加工贸易收支恶化。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收支改善作用有限,但会降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对出口退税的过度敏感,提示中国政府要防止出口退税骗税和出口商品香港一日游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晓丽 《特区经济》2006,(4):323-324
出口退税政策不同于出口补贴,并不完全受WTO规则的禁止;同时,“走出去”战略还远未达到它预期的目标,而出口退税制度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项具体的措施,也理应继续坚持,以更好地发挥其鼓励出口的基本功能;从整个贸易税体系来看,在我国加入WTO后,出口退税政策在我国贸易税收体系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出口退税政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外贸政策,在扩大出口、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我国面临着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高新技术行业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出口退税在产业结构高端化调整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出口退税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璐 《开放导报》2008,(4):31-33
我国从1994年开始税制改革以来,出口退税政策经历了从整体性到结构性的5次调整。每一次调整的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分析,探究出口退税政策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口退税政策的不断调整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逐渐由“一刀切”向“协调性、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出口退税是一项促进外贸出口的税收政策,在世界各国广泛运用,同时它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促进出口的措施.出口退税制度时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以保持出口持续增长并减少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新焦点.研究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口退税政策,平衡各地区、各级政府闻的利益,避免骗退税现象的发生,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税务总局总经济师董树奎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进出口税收工作会议”上表示,国税总局今年将进一步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研究完善出口退税和进口税收政策,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短缺资源性产品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7.
李珂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57-160
我国贸易顺差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到12.06%,说明我国贸易失衡的基本情况。巨额贸易顺差带来了负面影响。文章阐述了出口退税制度在其他国家的运用,通过1994年以来的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及税收制度结构分析,认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对贸易失衡和贸易结构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余慧倩  张桂梅 《改革与战略》2012,28(2):76-78,152
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和国际税收协调的基础。取消出口退税抑或"零税率"中性退税都不是我国当前阶段的恰当选择。从西方国家早期出口退税学说和实践中可以发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并非从一开始就执行零税率出口退税政策,非中性退税政策更有利于维护一国贸易利益。我国应坚持遵行非中性出口退税原则,科学调整退税率和退税商品种类以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所有变化都会在财政上有所反映。为抑制国际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去的2007年我国政府已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不管是发布《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还是屡次三番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不管是取消或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还是开征或提高部分产品出口关税,这些措施的接踵而至,无不令外资企业惊呼“山雨欲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加工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历史原因,宁波的加工贸易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去年以来,为大力优化外贸结构,主动适应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加工贸易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进一步统一发展共识,完善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加工贸易再上新台阶,对宁波外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7,(6):32-34
就在“两会”期间,2月份贸易顺并数据如期出炉。数据显示,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大大高于1月的158.8亿美元,这也是继去年10月创出283.3亿美元的顺差以来我国第二大月度顺差额。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两会期间来解释说,中国贸易实现顺差里面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去年加工贸易顺差半数以上是由外资企业来实现的。他进一步指出,去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产品在华销售总值,加上以中国为基地再出口到其他地方的总值是1100亿美元,再加上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再加上货物贸易中的逆差,这几个值相抵,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上的关系是平衡的。 实际上,中美顺差体现在经济领域里所牵扯的问题防方方面面。主要的问题是顺差背后的货币政策、供求与消费、出口退税政策……等待,因此围绕这一问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从各个立场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12.
出口退税作为一国政府促进产品出口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 ,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也是WTO所认可的原则。我国加入WTO后 ,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出口退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国际成功经验出发 ,对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随着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加速,这些问题带来的财政与外贸企业之间的矛盾加剧。目前实行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办法有利有弊,需要慎重使用。针对如何解决出口退税问题提出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过渡性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14.
田力 《湖北经济管理》2014,(10):114-115
目前,对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已经从经验分析发展到理论模型,本文尝试性地扩展了Melitz的异质性模型,通过利用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来解释我国纺织业中出现的“生产率悖论”现象,并通过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品出口的分析,为我国今后纺织品发展及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份,国家公布了目前为止最大的一起国有企业骗取出口退税案件——葆祥河北进出口集团公司假借一般贸易方式和委托加工方式假报出口,在1997年2000年的3年时间中,共计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税款达1.93亿元。而去年一年国家查出的骗取出口退税税额是2001年的3倍,这不由得让人对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再次关注起来。  相似文献   

16.
加工贸易的出现和发展是战后全球范围内产品内公司内分工深化的结果.从理论层面看,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等构成了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石.从实践层面看,综观欧美、港台等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内容,加工贸易由“进”到“出”的过程是必然规律,加工贸易升级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实现,政府宜选择正面鼓励为主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7.
出口退税下调传言终于成真,外贸企业“大限”前疯狂加班:面对出口退税不断下调的现实,外贸业将何去何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罗艳 《中国经贸》2012,(8):11-12
进料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手册为起点,虽自手册备案开始即全程监管,但因各种不可避免的企业趋利心理及客观上本身即无法全面监管而带来的名义上虽监管,但实际上无法监管的现实,再虑及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所带来的其他各项问题,笔者认为进料加工这种贸易方式势必逐渐被更易简单操作、更节省监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划一、更使贪利者无从隐藏的贸易方式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游振宇 《特区经济》2008,(2):139-140
本文认为,随着出口退税改革的深入,应对现行出口退税中的管理制度法制建设、出口退税资金来源等管理体制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和完善,为出口退税新政的顺利运行提供可靠的管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燃料油出口退税政策落地对我国保税燃料油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在退税政策落地尚处于初期,很多条款还有待明确,业内企业尚未做出明确调整,市场多持观望的态度。浙江自贸区是我国保税油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出口退税政策落地的背景下,如何发展保税油业务,夯实浙江自贸区的核心地位,打造东北亚保税加注中心,也是浙江自贸区政府和业内企业急需考虑的问题。首先,本文根据出口退税政策和首单保税燃料油退税业务执行情况对退税政策进行了解读。其次,结合市场现状,对出口退税政策落地对后市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浙江自贸区的资源优势,为后期的路径探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