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研究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之后业绩变化的文献很少关注控制权转移后上市公司与其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等关联方发生的资产重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亦未能考察控制权转移导致的业绩变化是否源自于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文章以1999~2001年期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后公司业绩变化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效率理论和管制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导致的主营业绩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控制权收益①驱动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资本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收益水平与资本配置规模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则增加等量控制权收益所需的资本配置规模就越大;(3)较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收益的比例也较低;(4)上市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在形成控制权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的共享收益,资本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中国证券市场2004年和2005年的并购事件,实证检验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对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控制权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和并购绩效之间均呈现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控制权还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均具有两面性特征。中国民营股东在安排所有权结构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控股股东充分的控制权,又必须避免控制权与现金流权过分偏离,以防止公司价值落入非线性曲线的底部。  相似文献   

4.
叶玲  李心合 《当代财经》2011,(12):110-118
文章以2003-2007年为时间窗口,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CEO变更前后,公司经营业绩与CEO变更的关系,不同继任模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会引起CEO发生变更,非国有上市公司CEO变更可能性高于国有上市公司。CEO变更后,公司经营业绩得到改善,国有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幅度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常规变更样本中,外部继任公司业绩改善程度优于内部继任公司;在非常规变更样本中,回归结果则相反,内部继任公司业绩提升幅度高于外部继任公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业绩提升主要来源于线下项目、非经常性损益类项目,而非公司的主营业务。  相似文献   

5.
基于控制权收益驱动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资本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收益水平与资本配置规模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则增加等量控制权收益所需的资本配置规模就越大;(3)较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收益的比例也较低;(4)上市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在形成控制权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的共享收益,资本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整体上市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热门话题。我国政策制定层面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减少内部交易,减少盈余管理,改善公司绩效。然而这些观点缺乏实证证明。本文以金属与非金属上市公司为切入点,对整体上市带来的相关效应进行研究,以检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市公司与非整体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盈利能力、市场表现、关联交易程度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金字塔型的股权结构,使得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发生分离,这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本文以我国金字塔类家族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家族上市公司的上市方式、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程度、现金流权、控制权以及两权分离程度、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直接上市的家族公司绩效整体上优于间接上市的家族公司,家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股权制衡程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现金流权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两权分离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结论并没有达成统一.本文通过对经典理论模型的扩展和推导,建立了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然后以沪深两市中2004-2007年的147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考察了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现金流权)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偏离程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这一结论说明,现阶段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所有权结构尚不合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健全,最终控制人可能采用"掠夺式分红"、金字塔式控股等方式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而损害企业价值,造成公司绩效偏低.  相似文献   

9.
股权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体现,控制权是股权结构的延伸和具体反映,二者制约和影响着公司治理。最新统计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股权制衡度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度偏高,在公司控制类型上以小股东控制为主,金字塔式结构是主要控制方式。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及控制权特征使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权利配置失衡、公司治理效果弱化、中小股东利益易受侵害。因此,有必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马寿宝 《经济师》2012,(1):100-101
文章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控制权争夺与股权结构优化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即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决定公司的治理方式及成效;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影响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效率,在股权适度集中时,控制权市场对公司治理效率进行识别和修正,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以国美电器为研究对象,揭示出民营上市公司在进行控制权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问题。国美案例将成为其他民营企业改革或股权结构优化的标杆。  相似文献   

11.
胡科  张宗益 《技术经济》2010,29(4):86-90
本文利用2005—2007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探讨了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与终极股东控制权显著正相关,与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的相关性不显著;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与公司价值呈U型关系,且U型关系顶点左侧的样本数占整个样本的84.384%,即大部分的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控制在使其易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沈炳珍  熊芳 《经济论坛》2011,(1):189-193
本文基于所有权集中或相对集中,存在终极控制股东的现实情况,选取了2007-2009年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1069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从终极控制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分歧角度,分析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民营上市公司在不同的上市方式下,在实际控制人同时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这对于改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7~2001年河南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要的财务指标对河南省上市公司1997-2001年经营业绩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基本结论:河南省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前期上市的公司业绩权差;整体的偿债能力较强,但一些公司过低的负债率则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整体的成长性不强,低于全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前期上市的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后期上市的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负债率过低。这种状况影响了河南省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据此,提出了发展我省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A+H股交叉上市后公司业绩走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所有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验证研究交叉上市后公司业绩的走势,研究结论为: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业绩只在上市后两年显著高于单纯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其后没有显著区别;对公司自身而言,业绩仅在上市当年比上市前年有显著提升,再之后的几年较上市前都没有显著变化。说明A+H股交叉上市给公司带来的仅仅是短期的业绩提升,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其业绩表现为先强后弱的走势。  相似文献   

15.
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控制权配置与激励安排是组织治理中的两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组织中委托人私人收益角度分析委托人控制权与代理人激励之间可能的冲突,进而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冲突关系进行经验检验。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与股权性质、公司成长速度相关。民营控股公司中的冲突程度显著弱于其他类型公司,国资委控股公司中的冲突显著强于其他类型公司;而公司成长速度越快,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越强。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国有企业中股权激励效果不显著、甚至出现负效应的经验现象,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营上市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上市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上市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既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通过资本市场完成二次创业,也关系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A股市场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和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动机以及成本,并进一步比较了民营与非民营上市公司及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民营公司在股权特征以及绩效方面的特征和差异,探讨了造成此种差异可能的原因,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上市背景和上市目的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其股权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经营行为反映到公司治理领域,最终作用到公司绩效上面.因此对于我国民营上市企业来说,间接上市民营企业的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可能比间接上市民营企业的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兴市场,公司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A股上市公司到法律约束与信息披露环境更好的市场(同时发行H股或其他境外流通股)交叉上市是否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本文研究发现,交叉上市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及公司价值、公司业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了交叉上市的“自选择”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够有效约束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这为前述结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资产收购与控制权转移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是金融学界和会计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剔除控制权转移之后的收购资产对经营业绩的额外贡献的基础上 ,同时运用变化模型和配对模型来研究控制权转移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前后的业绩变化 ,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只能采用配对模型 ,而变化模型则可以揭示控制权转移之后股东财富的变化。研究结论表明 ,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不显著 ,但股东从控制权转移公司所得到的报酬 ,如果剔除控制权转移之后的收购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 ,其显著为负 ;如果不剔除控制权转移之后的收购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 ,则其与零没有显著差异 ;控制权转移之后的资产收购对公司业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研究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时 ,需要考虑控制权转移之后的资产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9.
常嵘 《财经研究》2014,(4):90-102
跨境上市的信息效应源于境外市场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和更高的市场信息需求。通过抑制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提高公司在境内的信息透明度,信息效应可以给跨境上市公司带来市场价值溢价。与国外的跨境上市公司不同,中国的跨境上市公司大多先在较发达的中国香港市场发行H股上市,然后返回境内发行A股。这种逆向跨境上市行为能否产生信息效应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H股公司返回境内上市后,在较发达的中国香港市场上市并没有减弱控股股东谋取控制权私利,而且公司在A股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也没有提高甚至还不及仅发行A股的公司,但这类公司仍具有更高的A股市值。文章研究结论为跨境上市相关理论及揭示投资者行为在公司治理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金字塔控股结构与公司透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公司透明度的指标,在对金字塔控股模式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透明度越低;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影响更为明显。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果仍然成立。在经济后果方面,投资者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给予了较高的认可,而对于民营上市公司,可能是出于代理成本的考虑,投资者虽然对于透明度较高的公司给予了较高的定价,但这种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