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摘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做担保时,同样也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进而妨碍银保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因此,如何有效缓解银保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决定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综合运用市场均衡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相关经济理论,分析融资性担保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和监管引入外部信用评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结合融资性担保机构外部信用评级的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监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担保机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陕西省担保行业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担保行业自身行为、银保合作、政府政策支持、外部信用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担保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培育和规范担保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银保合作关系,通过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融资担保模式,建立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散机制,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担保业逐步兴起,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方面,还是在中小企业、制度和信用环境建设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担保公司的发展。因此,应加强融资服务,扩大银保合作空间加强担保机构建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担保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对担保行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吸引了众多民间资本涌入担保机构。民营担保机构的发展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分担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因担保市场监管相对宽松、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其在资金来源、经营范围、业务运作、人员结构、风险内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加强担保行业立法、完善监管手段、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及完善对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来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银保合作是指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同一客户群提供银行与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安排.近年来,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不断加强合作,取得快速发展.银保合作不仅为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锦上添花,也成为保险产品营销的一条主要渠道.我国银保合作发展较晚,目前的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如双方认识不到位、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度不够、违规经营、监管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推进银保合作体制创新,通过完善法律、实施明确的监管等措施推进银保合作健康发展,使保险公司与各银行、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实现共赢,促进我国银保合作持续发展,探索适合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道路,逐渐完善我国银保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孟军 《企业家天地》2010,(11):15-16
近年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担保资金不断增加,业务水平和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被担保企业、担保机构自身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使得信用担保机构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对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控制,担保机构一方面应注重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的控制,完善内控机制;另一方面应根据外部环境风险情况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方法,政府加强宏观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加强各项配套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快速发展,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存在信用担保业监管体系亟须完善、信用担保机构杠杆作用发挥有限、信用担保业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细化,加强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政府、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我国担保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银保合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以后,保险公司与银行都将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银保合作成效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银保合作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银保合作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确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浙江省为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担保机构自身实力偏弱,资金来源单一且资金补偿机制缺乏,与协作银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欠缺以及中小企业诚信意识较差、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不足。需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经验基础上,采取提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管理体系,加强与协作银行之间的沟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创新担保业务等有效措施以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时却面临诸多困难,为此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市信用担保机构、各大银行及企业的深入调查,发现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存在担保机构实力较弱、与商业银行合作不顺畅、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及企业联保贷款推广不顺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诸如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制及创新融资担保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银行保险自入驻中国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银行渠道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公司保费总收入的比重也逐步增大。然而。鉴于我国目前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金融市场有待完善,银保合作被迫止步于协议销售,缺少深层次合作的动力。加之“一对多”的销售模式使得银保市场制度不规范,高额代理手续费使得寿险公司银保渠道盈利甚微,致使银保合作步履雏艰。本文基于中国未来金融业的大胆设想,从混业经营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股权渗透、资本融合在协调银保双方利益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种种促进双方深层次发展的对策,从而彰显银保合作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摘要】融资难是长期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吉林省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政府引导、银保携手、企业受益的新模式,有效整合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的各方优势,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作为一种融资合作平台,在增信机制的作用下,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小微企业等各方资源,架起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与小微企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产生信用叠加效应,形成政府助保、机构担保、企业互保的"三合一"集合担保模式。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提升为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实现银行、担保与企业共同发展,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银保合作,至其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银保合作发展也日益迅速,但迅速的发展背后仍然存在了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我国银保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文章对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保融通的趋势日益明显,通过银保合作实现的保费收入已是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重要的业务来源。对我国的保险 公司而言,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节约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拓展业务领域、满足客户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银保融通可以大大增强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是其应对入世挑战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银保合作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为此运用博弈理论对我国银保长期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两种情况对银保合作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银行在长期合作中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保险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银保合作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银保合作机制研究——基于一个博弈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银保合作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为此运用博弈理论对我国银保长期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两种情况对银保合作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银行在长期合作中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保险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银保合作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健 《现代经济》2009,8(4):135-136
目前我国银保之间的合作已从单纯的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特定保险产品扩大到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银保合作正日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文章着重指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信用担保体系中的关键的一环,银行与担保体系合作的好坏决定了我国担保体系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以信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这两个信用担保体系最直接的实践者为切入点,分析了现阶段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风险分担机制、资金补充机制以及建立信用评估体系扣再担保体系等几方面提出了思考及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