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孟飞 《WTO经济导刊》2004,(11):64-64
10月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办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方面始终将面临较大压力,只有促成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农业规则新框架,才能满足中国农业和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何远 《农机市场》2007,(1):19-19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3.
朱晶晶 《商》2013,(9Z):229-229
近几年来,中国的“三农”问题成了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的学者也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积极地探索农业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是探索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本文试图从各学者对合作化道路原因的研究,地方性研究到合作化问题启示的研究这几个方面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做一总结梳理,分别概述这几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起到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完善农村价值观体系等作用并产生了积极的正外部效应。但同时组织经营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小视的问题。例如不完善的法规、不健全的财政监管体系、不发达的技术设施配备与不和谐的组织关系等要素阻碍了合作社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树立现代合作化经营理念,从组织化、市场化、民主化、规范化与服务化等方面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惠农家方针,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合作化经营中来,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力度,为组织发展提供一个效率兼顾公平的制度环境,切实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指导理念,为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努力,为实现人民的中国梦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农村服务业增加值、农村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服务业收入等方面分析中国农村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发展趋势,并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和农村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服务业的结构演进。  相似文献   

6.
"农业大国"一直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第一标签,然而,一个拥有悠久农业文明史的新中国农业却处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境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补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的现状,此时,农村金融才是中国农业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然而,农村金融改革的提出,能否改变农民贷款难、乡企债务重、农信机构不良资产大、农村金融监管缺位状况。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企业家的产生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新鲜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背景条件.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亟需要培育一大批农业企业家。在现阶段,农业企业家陷入一系列的成长困境而难以健康成长,主要表现为动力困境、体制困境、文化困境、人才困境、资金困境、信息困境等方面。针对一系列的困境,笔者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升级更新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1]。在中国当前农村现代化的大转型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中国农业个性化名牌已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成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品质、迈出国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特别是中国当前农村现代化振兴政策的引领下,延伸中国农产品价值链、建立中国农业名牌已是社会建设的必然需要,通过延长农业价值链,就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农业价值,使广大农户更能全面地享受农业产品加工、交易等全流程的高附加值效益,以农业名牌建设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流程增值、全领域整合。  相似文献   

9.
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农村地区三产融合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农村三产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应着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功能农业,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互联网+"新业态,发挥政府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作用,构建符合河南农村实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销售产量上都具有大幅度的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农村,信息化和人才素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制约,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计算机只做了一些文字处理的事情,仅用于企业文件的起草和打印,并没有应用于管理信息化上。本文介绍了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营销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实践证明该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东部农村教育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1991-2005年期间,教育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农业经济的产出就提高21%。进一步分析各文化层次劳动力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小学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的回归系数为负值,高中文化劳动力比例与农业经济的回归关系不显著,初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对武陵山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武陵山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具有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但在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减退等等。因此,必须转换农民的落后观念,并依据武陵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农村生态旅游观光和生态家园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农村市场体系.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主体格局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消费品(包括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流通中.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日趋活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重要.农村商品流通业态日益多样化,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以及小型超市、便利店等经营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乡镇.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我国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国家开发银行首先推行商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从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确立几个基本观念,即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不容置疑,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政策性方向,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按市场机制原则构建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曾昭鹏 《商业研究》2003,(15):171-172
我国农业和农村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和盐碱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利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畜禽粪便等对环境的污染,如不抓紧解决将会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农业环境问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农村中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强技能的人都流向了城市,留守农民劳动力素质不高,受教育的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缺乏现代意识,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由谁来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放在优先位置,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完整农村金融体系,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让留守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有其很多原因,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9.
王力军  郭兰  李博 《中国市场》2008,(41):152-153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已经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构建畅通的农业物流人才培养渠道,对中国农业发展意义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20.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阐述了新型农业发展及其带动乡村就业的理论基础,在2005年和2011年全国地理标志调查得到的数据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乡村就业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国农村就业的态势。结果显示,地理标志保护、农业机械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利于乡村非农就业,而耕地面积的扩大促进农业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越低,在乡村就业的几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