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藏汇于民”与减持美元
对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掌握了世界赞币印钞权的国家来说,政府的外汇储备往往是小数.大头是民间外汇储备.如日本的民间外汇储备有3万亿美元之巨,而美国人的海外非美元计价资产大约有9万亿美元.是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两倍。 相似文献
3.
4.
藏汇于民:外汇管理的重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 《金融经济(湖南)》2006,(8):25-26
4月13日晚间.中国央行推出了一套令外界意想不到的措施:放宽经常项目下外汇管理限制;同时,允许个人、企业以购买外汇的方式,通过金融机构对外投资。 相似文献
5.
6.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这些国家对外汇储备体制的改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许多高外汇储备国家先后实行了以适当关注储备收益的、更为激进的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7.
8.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受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活跃、QFII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规模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引发了一些不利的后果,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货币供给居高不下、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进而造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调控带来了诸多干扰。本文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我国实现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997年达1399亿美元。截止2000年末,已达1655.74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大大提高了国际清偿力,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过高的外汇储备又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国际金融研究》2007,(4)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曾有过两次高速增长时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13.
14.
改革后,省级政府成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主体,承担对其的依法管理职能、行业管理职能和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但金融监管职能仍由中国银监会履行,导致省级政府缺乏履行金融风险处置责任的手段,产生了履职中的权责配置错位问题;同时,金融风险处置资金主要依靠中央银行紧急贷款,易于造成省级政府承担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虚拟化;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管理体制向改革前复归。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中央政府将金融监管职能下放省级政府,并建立在省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由省级金融服务办公室、省级金融监管机构、省级联社依次履行对农村信用社依法管理职能、金融监管职能、行业管理职能的格局,以理顺权责关系;同时,以省级政府为出资主体建立金融风险处置基金,强化责任约束,督促省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正确履行职能,促进实现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中国外汇储备的调整方向,得出调整应着眼减缓增速和优化结构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正>一、自前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措施难以奏效的主要症结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是有增无减,“投资饥饿症”还未治愈;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后,实际上变成银行统包企业流动资金;财政对企业利润分配实行“利改税”后,出现了预算外资金急剧增长,中央财政收入减少的现象;开放商业信用又带来企业之间严重的拖欠货款.这些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的方向不明确.也就是说,改革还只是在财政与银行的职能分工与管理权限上绕圈子,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国家对企业利润分配比例上做文章,或在资金管理方式上 相似文献
19.
“藏汇于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外汇政策出现了理念、方面上的变化,将促进我国外汇制度框架的完善,将加速外汇产品的创新,其意义深远。同时,“藏汇于民”的提出,资本流出管制的放松对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有一定的帮助。总体上看,2006年人民币汇率向上缓步走是趋势,“藏汇于民”并不会改变其短期趋势,不过,上升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5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目前拉劝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内需和投资遇到一些结构性障碍:出口高速增长,致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给人民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同时又由于外汇占款导致国内货币投放量偏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胀压力;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居民消费意愿不强,许多产品供大于求,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储蓄余额居高不下,给财政带来一定负担;投资增速偏快,造成煤、电、油、运紧张,2006年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超过了全年目标的50%,防止经济过热将成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