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史璞 《经济经纬》2002,(3):101-104
管理人必须首先把握人的“特性”,这是管理者选用管理方针、方法和技术的依据。但许多管理者迷失于性善、性恶论等“人性论”的丛林中。为此,需要“统合”各种人性论,即“权变人性”:人性受先天因素决定,也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先天因素(生命本性)对人性有质的规定性, 后天因素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对人性有量的改进性。人性本来有善有恶,也无善无恶,是因为善恶有相对性和相互转化的特性。人性的“善”与“恶”随年龄发展而变化,还取决于环境性质和人本身的素质。因此,管理者需要“权变人性”,权变管理,方能安人、得人。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并涉及到“性与天道”问题,到底该如何理解孔子的人性思想,立足于孔子致力于对“德”的培养及对“仁”的实现所造成的矛盾来理解其人性思想,矛盾的解决依靠于一种自觉精神即“我欲仁斯仁至矣”,在人性论基础上通过“习”成为道德自觉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性论是人性之体与人性之用的统一,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本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人为研究目的,以人的能力、素质发展作为解决经济矛盾的根本途径,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为主体,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人本研究方法,即唯物辩证法。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认识到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没有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其研究方法具有非人本性。  相似文献   

4.
卞辉 《时代经贸》2014,(4):330-330
人性善恶论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人性善恶论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身及研究方法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针对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近现代哲学家们做了许多方法论的探讨研究。笔者试图以人性论为倒,在分析古代伦理思想本身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近代哲学家的方法论研究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向来注重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其中宋元明清微州学者的论说颇具特色,文章对宋元明清时期微州学者人性论的来源加以探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儒家性善论、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确切地说宋元明清时期微州学者人性论应该是在儒家性善论为主体,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为两翼的这种"一体两翼"模式影响下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隋淑芬 《现代财经》2008,28(4):88-91
严复借助于经济人模式和建立自由主义经济的思路,重新解读人性和人的存在,解构了传统人性论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的思维,并由抽象的人性观照转向关注人的个体性,使对人的理解,由传统的群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在自由主义经济的语境中重构价值理念,肯定了两利基础上利益追求的舍道德性与合人性.确立利益主体与权力主体合一的主体意识,引发利益基础上人权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7.
吃喝应有“度”古代圣人告子说 :“食色 ,性也”。吃喝是人的本性、天赋人权 ,不可剥夺。既然吃喝是人的天然本性 ,人们就应求朴存真 ,顺其自然 ,使之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 ,而不该自恃精明和高贵 ,把吃喝本性搞得过于复杂和偏颇。许多人在吃喝问题上超出了应有的“度” ,认为“人生在世 ,吃喝二字” ,在量上追求“大”、在质上追求“精”和“稀”。这种吃喝观既是人性的扭曲 ,又对人类赖于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严重破坏。过度吃喝是人性的扭曲为什么说人生在世追求吃喝是对人性的扭曲呢 ?人具有自然性 (生物性 )和社会性两…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元坤 《当代财经》2006,(10):61-68
“人性化管理”是指基于人性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从理论层面看,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在管理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与实施者愿望不一致的结果。问题在于人们对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有多种不同的见解,由此也导致人性化管理本身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确定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有假设原则、特定原则和一致原则。人性假设是由动机层面的利己假设、目的层面的满意假设及策划层面的理性假设构成的三维结构。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的利己假设、理性假设、满意假设而实施的管理方式。也即,基于人的利己、理性、满意实施的管理方式才是人性化管理方式,反之,不基于人的利己、理性、满意实施的管理则不是人性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100多年来,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古典管理、新古典管理和当代管理。其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是沿着人性假设的思路展开的,从“经济人”假设开始,经历了“社会人”假设、“自我实践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发展到今天的“决策人”、“化人”假设。与人性假设相对应,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决策理论、企业化理论等。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也将沿着人性假设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学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一、人性假设的历史考察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人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后来,哲学家王安石又说:“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明确提出:人之初,无善恶,人的善恶是从情而来的,是后天(环境)习染而成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理解,后天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于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晖 《经济师》2005,(10):154-155
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人性假设大致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发展阶段。每一种人性假设,都带有时代的特征,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然亦有其局限性。我国管理理论应借鉴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观,重视和加强对人性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其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扩大,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带来新文化、新思潮的同时,也充斥着色情、暴力等种种不健康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他们良好的网络价值观,这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着重讨论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期引起相关人士的警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应该政治型、行政型文化转向经济型、经营型文化,从依赖型文化转向自主型文化,从群体型文化转向群体与个体并重型文化,是国有企业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在深层次上是一种人性模式的转型,印从原来那种“伦理人”、“单位人”的人性模式转向“经济人”、“能力人”、“社会人”的人性模式。  相似文献   

15.
8年前,樊纲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不道德”的经济学》,从而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经济学伦理问题的大讨论。经济学把“自利”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预设,似乎是一件无可挑剔的事。甚至连茅于轼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问题与伦理问题遵循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也许,它反映了人们对“休谟法则”的深信不疑:我们不可能从“实然”(is)中推出“应然”(ought)。1739年,休谟在《人性论》中严格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提出不可能从“实然”推出“应然”的著名论断,被道德哲学家黑尔和政治哲学大师罗尔斯称为“休谟法则”(Hume‘s Law)。1785年,《人性论》发表约50年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为他的“道德律令”做了如此诠释:“我们确实不理解道德命令的无条件实践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对一种力求以其原理来达到人类理性极限的哲学来说,也只能作如此程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中的“人性假设”以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是企业化的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基础。不同的社会化蕴含着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预设着不同的企业化。大陆的企业化建设不应盲目照搬西方企业化的模式和理念,要从东方固有的“人性假设”出发。  相似文献   

17.
一、对于人性与欲望及其需求的解释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人类欲望的表现特征是:1.无限性: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如荀子所言:欲不可尽,欲求不满。2.关联性:欲望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饱暖思淫欲,就可以解释社会上部分包“二奶”的富翁在物质的享受得到满足后,所…  相似文献   

18.
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 ,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 ,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此言虽说得有点绝对 ,但也不无道理。实践证明 ,人的有些道德观念和习惯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后终身难以改变。因此 ,道德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当今世界 ,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时代大趋势没有改变。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在提升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给他们带去道德和理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发展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网络社会”发展和积极应对网络道德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旅美作家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方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于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生活的关怀以及对“革”历史的重新评价,都始终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丑恶、光辉或缺陷。作品以道德的审美尺度体现着人性的反省,以情爱的角度切入,寻求拯救败落中的人性的途径。作的悲悯意识使其在体现人性之同时也体现了对于人性的谅解与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