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第三产业: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宏峰 《经济问题》2007,(9):30-31,43
充分就业是国民富裕的重要路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发展速度慢,就业比重比较低.通过支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可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此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桉 《经济问题》2007,330(2):93-95
日本在资源贫乏、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走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第三产业发展之路,较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其中,政府教育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借鉴日本经验,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关键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3.
当前劳动就业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需求增加;视第三产业为社会富余劳动力的“收容所”,认为提前退休或低龄退休能缓解就业压力;把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看成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可行方法等。走出认识误区,是制定有效政策、促进中国就业和再就业及实现可持续就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德 《经济师》2004,(1):52-53
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力的供大于求 ,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文章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国家的投资体制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几个方面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对我国经济以及容纳劳动力方面的贡献进行剖析,从而强调了通过发展服务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必要性,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进而提出若干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就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我国2004-2012年第三产业14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尝试探究了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相关因素.通过一系列计量检验和数量分析,研究发现:(1)在短期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和国有资本的比例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创造产生显著影响;(2)在长期内,需求因素、技能劳动力比例、金融深化等对第三产业就业创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技术进步率作用为负.因此,全面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生产满足全社会需要的农产品,从而产生农业劳动力剩余效应;第三产业高于农业的劳动报酬吸引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成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在工业化时期,当农业劳动力报酬高于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时,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表现为"挤出效应",以上三种效应共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拉动就业的增加。同样就业的增加也会反过来拉动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进行ADF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第三产业增长率与其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增长率是第三产业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即中国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扩大将不断地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但是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并不能明显地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总量GDP、非农GDP及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均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是,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量GDP和非农GDP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弹性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第二产业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未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力量,且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促进能力更强。因此,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12.
范灵 《经济师》2002,(12):56-57
中国“入世”对就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外企和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增加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同时 ,也面临新的问题 :对产业及人才有所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所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有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增加就业岗位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行政行为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 ;构建新型培训机制 ,提高劳动力素质 ;加快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搞活用工形式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增长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资源和资金,尽量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实际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瓶颈是劳动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规范国营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劳动者的行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并扩大开放,使国民经济转向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高级和更有力的竞争。实行节约使用国内稀缺资源的政策;宏观上调节就业容量,使失业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国家积极地对劳动经济运行进行间接调控;有组织地将劳动力过剩劣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剩余优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使收入分配公平化;政策上重视劳动力素质因素对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完善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扩大就业规模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的失业问题虽有结构性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一个总量问题,因此,仅靠推行再就业工程和建立失业生活保障制度是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这方面可供选择的对策有:发展农村小城镇,以较低成本创造大量非农就业岗位;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部门对农民的就业吸引力;加快住房制度及相关配套改革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分来创造需求,扩大经济规模;正确处理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与多安排劳动力之间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扶持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小企业发展;运用税收、货币和收入政策来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根据税收征管能力的改善情况,适当控制劳动力市场化的进度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来自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但从中国当前的情况看,试图从扩大需求入手来解决就业问题存在着很多困难。中国劳动力供给过剩除了短期内无法控制的人口规模因素外,还和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城乡隔离的就业政策、家务劳动模式、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些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政策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结构性失业是中国就业的首要问题,并且劳动力供给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需求人数呈上升趋势等。为了促进就业,中国相应地采取了优化社会保障支出、加强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手段。在中国现实国情下,提出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实践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财政政策调控人力资源供给影响就业;财政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影响就业;财政政策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影响就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金融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有促进作用,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有负向作用,并且在不同清洁能源产量地区的就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以金融规模为门槛变量时,研究发现金融规模的提高,促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显著提高,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的冲击作用有所下降;从区域角度来看,清洁能源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表现在清洁能源发展对东西部地区总体就业规模有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则为负向作用。基于此,从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金融部门提高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就业创造和能源结构优化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梦觉 《经济师》2003,(12):68-69
目前我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主要是新增劳动力规模较大 ,下岗职工增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为了缓解这些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私人经济 ,节制劳动力供给 ,组织劳务输出 ,以此达到增加劳动力需求 ,减少劳动力供给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甄浩  贾男 《当代财经》2022,(12):3-15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回流,且在户籍制度不断放松的情况下回流比例不降反升;与此同时,机器人使用日益普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使用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农村劳动力中的低学历青年男性群体。机制分析表明,该影响包括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一方面,机器人使用直接减少了工业就业岗位,导致从事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回流;另一方面,机器人使用迫使劳动力从工业流向第三产业,加剧了第三产业的就业竞争,间接增加了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概率。这意味着,政府应重视这部分青年回流群体的就业状况,加强对回流群体失业的风险防范,并充分发挥回流人群年轻有活力的特点,鼓励回流群体积极就业创业,帮助乡村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