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并运用菲德模型的建模思想,构建了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模型,利用1995~2006年统计面板数据,就汽车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的增长和非汽车部门的发展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整理了中国长三角等六个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内的整车汽车和相关零部件汽车的信息,设计了汽车产业集群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CR模型和BBC模型,对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和大汽车集团的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六个主要汽车产业集群的效率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其产业政策演进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以此验证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现实有效性。实证结果显示: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与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协整关系,由此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对汽车产业集中度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述我国汽车产业组织演变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的重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产业重组的关系 ,指出进行汽车产业重组动因 ,并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重组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模块化技术的引入,全球汽车产业正在步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和模块化采购的全新时代,由此带来了汽车供应链关系和零部件配套模式的相应变化,并促进了全球汽车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形成。以此为背景,从整车设计、零部件供应链以及产业组织3个方面研究了汽车产业模块化创新模式,并基于广西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提出了广西汽车产业模块化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汽车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本文分析了产业政策导向与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寻找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制定方法.论文按产业政策调整与相应市场竞争结构变化将改革开放后汽车产业发展过程界定为两个阶段,指出在两个不同阶段我国汽车竞争能力提升的差异.从理论上探讨了创新导向同企业行为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了对产业竞争结构-创新行为-竞争力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产业内贸易水平越来越成为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尽管中美汽车贸易发展迅速,但产业内贸易水平却较低。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估算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剖析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特征。研究得出: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总额超过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水平仍低于美国;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较低,平均进口单价较高,中国政府应引导汽车企业增大技术投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相似文献   

8.
由于轿车(乘用车)最能反映一国汽车产业与国家经济的关联,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轿车产出量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各国成熟时期的汽车产业发展与国民收入、投资、汽车产品出口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变动对汽车产业的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深入分析和把握这些相关关系能够较准确地了解各国汽车产业特性与成功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随着汽车拥有量的逐年攀升,全球能源紧缺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开发替代能源汽车,减少汽车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籍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和分析,从行业及单个企业这两方面揭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产业、企业这三个层面提供相关建议,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的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规模和 企业规模的实证研究 (一)市场规模 我们研究的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是指中国民用汽车的保有量,中国自1994年以来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及其构成见表1。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印度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世界汽车生产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也是世界重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了解我们周边国家汽车的生产状况,对于我国更好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先介绍了印度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变与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对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起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霞 《当代经济科学》2002,24(1):92-96,F003
加入WTO ,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史无前例地引来业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关注 ,迎接中国汽车市场更加开放的新阶段的挑战与机遇被认为是“冲击”、“危机” ,诸如技术冲击、资金冲击、品牌和质量冲击 ,等等。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际遇、发展战略、因应策略也引来各方论争 ,在本文将援引大量的论点 ,并给予评述。一、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的确立汽车产业在大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曾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给予了肯定。西蒙·库兹涅茨就 2 0世纪 6 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历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及其它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当前,我国汽车企业正面临新一轮整合,以应对国际汽车业的竞争与挑战。从汽车产业关联方式及关联内容的角度,探讨了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美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能源紧张局势的不断恶化,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各主要汽车强国都加大力度扶持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文章在研究各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带动型、技术领先型和创新主导型三种扶持政策模式。并通过对美国和日本近15年以来颁布的各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梳理和归类,从激励政策、保障政策和限制政策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特性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其健康发展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中、日、韩、美、德五国共2 567位受访者关于新能源汽车态度调查的对比分析,从消费者角度讨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和优劣势。分析表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优势在于:消费者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的性能而对其发展具有较高的支持度;潜在购买热情高;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期望大。劣势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究较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除节能环保之外的其它性能了解不够。最后,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汽车产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质化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整体实力提升、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与汽车制造业的价值链嵌入关系,提出了通过生产性服务推动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期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进入重要的调整期。在这样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期,如何将汽车产业与社会各方面统筹兼顾,解决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发展和城市交通等各方面协调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具体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各国的汽车产业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和制约,我国也不例外.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1994- -2008年的汽车政策法规从政策法规历年颁布数、政策法规颁布的部门分布两个方面进行计量归类并加以分析以探究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何地  郭燕青 《技术经济》2016,(12):52-59
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网络(整体网、个体网)特征和关系(产业链关系、知识链关系、地理邻近关系)嵌入两个维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学研创新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低、中心势较高,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凝聚力较差;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中的核心组织均为区域内整车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且各自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洞位置;产业链关系、知识链关系和地理邻近关系网络均与产学研创新网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优化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智能网联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产品形态和技术制高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机遇。基于价值链视角,结合行业最新实践案例,分析了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升级将给汽车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改变,从理论层面界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本质特点,系统梳理了中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等不同维度为各类型中国汽车企业升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