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县城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明 《经济师》2002,(12):82-83
区域城市化的目标就是建立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地域体系结构。我国在小城镇战略的指导下 ,小城镇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而大中城市明显缺乏 ,城镇地域体系结构发育不全。文章认为 ,应重点建设县城 ,让县城在区域城市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使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科学化、合理化是我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实用、简捷等原则建立了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以湖北省为例,对其36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整体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将城市化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的全面评价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模型,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和广东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最后指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从一般性来看可选择特大和大城市发展模式、中等城市发展模式、县城发展模式和建制镇城市化模式.但西部地区最好是选择以县城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是由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状况、区域分工特点和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决定的.为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应采取各种有效办法促进西部地区县城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蒋玲玲  郜卫东 《经济师》2002,(9):243-243,245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以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苏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通过对苏北地区城市化现状特征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环境分析 ,对苏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取向、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城市现代化前提和基础,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城市化。本文分析了苏北、鲁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滞后的原因,抛砖引玉,以探析我国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安徽城市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辉 《技术经济》2005,24(3):39-43
从功能意义上分析安徽城市化 ,我们可以发现安徽城市化水平低下既体现在量上 ,又体现在质上。安徽城市化功能提升的路径主要体现在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 ;培育“发展极” ,增强城市对“主导产业”的聚集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两条腿走路” ;改革现行的城市投融资体制 ,多元化筹集资金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结构变迁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本文在分析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结构变迁的基础上,通过对郑州市1980年~2003年的城市化率的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描绘出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对今后郑州市城市化进程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内的学者通过研究却普遍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目前中国国家公布的城市化水平异乎寻常的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化程度,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相对统一、同步发展的本质看,同样可以发现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实证的研究也给出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的现实。可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已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永国 《生产力研究》2006,(7):141-142,167
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历史逻辑表明,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工业化的不同发展特点决定了城市化的不同形态,现实经验进一步表明,二者的协调推进并不是指二者同比例、等速度的发展,而是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二者有一合理的协调系数。既然作为内容的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演进,那么作为形式的城市化也应向新型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苏北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全省,与区域经济差别大及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密切相关。加快推进苏北城市化进程,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苏北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构建徐州都市圈、建设徐连城镇经济带、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等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发展。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运动的逻辑看,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内容(工业化)决定形式(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李慧 《经济问题》2023,(8):121-129
土地财政与城市不同产业之间关系的差异,都有可能对城市化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利用2009—2020年全国100个重点城市面板数据,分别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与城市工业、服务业,以及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地财政通过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对城市工业有推动作用,而对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存在相同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通过出让住宅类用地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土地财政通过促进工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的综合水平,但也给城市化质量提升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未来应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动土地财政转型。  相似文献   

14.
提升县城和小城镇发展水平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防止人口过度集中,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前石家庄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建立资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做大做强产业,强力推进服务上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的素质,以提升石家庄县城和小城镇发展水平,打造和谐幸福的石家庄.  相似文献   

15.
实现乡镇企业合理聚集 促进城市化同工业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鑫 《经济与管理》2004,18(1):19-20
乡镇企业合理聚集是影响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分析影响乡镇企业合理聚集的因素时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市场分割扭曲了乡镇企业聚集收益同聚集成本的关系,导致了乡镇企业不充分的聚集,造成城市化发展滞后。因此必须打破分割市场的各种壁垒,以一体化市场来实现乡镇企业的合理聚集规模,进而促进我国城市化同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海龙  黄明 《技术经济》2011,30(9):52-57
对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工业化率对城市化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相对偏低。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服务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提升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过去城市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未来城市化依然是一个渐进过程。城市化不是目的,城市化率也不是越高越好,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化的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城市化需要开发房地产,但不是房地产化,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堆积;我国既要积极推进城市化,也要建设新农村,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消灭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构建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然后根据2003.2011年我国长三角25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该地区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3—2011年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海、无锡、常州、宁波、丽水等城市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他城市则在增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幅度的波动。(2)虽然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都在提高,但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呈现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章莉 《经济师》2005,(9):68-69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的模式决定了城市化的水平;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仅直接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也可以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协调推进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国 《技术经济》2005,24(9):12-15
工业化与城市化运动的辩证逻辑表明,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工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城市化的形态;工业化与城市化运动的现实经验表明:二者的协调推进并不是指二者同比例、等速度的发展,而是有一范围。在我国,既然作为内容的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演进,那么作为形式的城市化也应向新型城市化发展;同时,作为形式的城市化对作为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