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外水利投融资政策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伟 《水利经济》2001,19(6):18-21,32
研究国外水利的投融资政策,分析我国水利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水利投融资的政策建议,对加大并保持水利投入的长期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典型水利投融资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我国部分省市水利投融资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水利投融资政策和国外典型水利工程的筹资模式,对我国水利投融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议:把握水利筹资的基本原则;尽快完善我国水利投融资环境;通过政府发行国债、水利债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3.
白小丹 《水利经济》2014,32(6):22-24
针对我国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出现的问题,综合考虑水利投融资平台的特殊性质和主要运营模式,分析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风险,认为水利投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控制非系统风险,并对建立全面风险控制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利投融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辰硕 《水利经济》2014,32(1):54-56
对自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水利投融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目前我国水利投融资中各种融资渠道在水利行业所占的比重,剖析政策因素及水利行业本身特性对水利投融资的影响。提出必须改革并完善水利投资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明确各类投资主体在水利投资中的职责定位;建立一种水利投资与全社会投资和国有投资同比增长的投融资机制;除了要继续扩大政府公共财政投资规模外,还必须在金融机构融资、构筑新平台融资、群众参与合作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5.
资金筹措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当前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工作实际,从分析国家近期出台的水利投融资政策文件入手,对如何用好用足政策、创新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机制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对策措施,以期为破解配套工程融资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利产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华  范飞龙 《水利经济》2005,23(1):58-61
分析水利产业的内涵和当前水利产业投资现状,指出当前水利产业投资现状的主要问题是水利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水利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失衡及其原因,提出水利产业投资对策:加大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收与补偿机制,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构建流域机构为出资人代表的水利投融资主体和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当前福建省大型水利工程重要性日显突出,而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为该类项目投融资机制完善问题。构建科学的福建省大型水利项目投融资机制,对缓解该类项目的资金需求增长问题,促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分析福建省大型水利项目投融资机制总体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原因,包括项目投资收益率较低、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从水利投资、融资及运行补偿等机制三方面总结了国外有关经验,继而提出了完善福建省大型水利项目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并优化投资资金结构;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发挥保险功能,并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  相似文献   

8.
水利投融资平台对于利用社会资金服务水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水利投融资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水利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政府与平台之间的契约关系、开展多元化融资、拓展经营领域、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季倩  谷文林 《水利经济》2012,30(6):48-50
以水利投资为主线,立足我国国情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分析目前江苏省水利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效益的现状和面对的困难,突出水利投融资问题的尖锐性,并借鉴国外水利投融资的经验教训,从财政投入力度、资金利用率、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回收机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出一套解决江苏省水利投资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由于水利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因此,抓紧建立确保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投融资机制势在必行。而在这方面,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水利建设投融资的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太湖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保障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近几年环太湖河流出入湖逐日水量,依据各河道出入湖水量所占比例,提出近期在环太湖出入湖主要河流分别建设17个水资源自动测报站点,即可控制80%以上的出入湖水量,通过建立并完善太湖水资源预报和监控系统,为太湖水量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雪红 《水利经济》2006,24(1):55-57
分析太湖流域水利管理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殊关系剖析当前太湖流域水利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防洪减灾能力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流域水利管理综合水平亟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水利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太湖流域水利管理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建立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流域水利管理,水利管理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顺应区域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流域“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促进流域新一轮治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及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林 《水利经济》2006,24(3):42-45
针对城市水业投资量大、周期长、收益低的投资特征,研究分析当前中心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现状,进一步阐述投融资机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提出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规模,在政府投资基础上发挥城市政府的资金的引导、担保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多渠道的商业融资手段筹集资金;建立促进水业企业竞争、保护产权的有效制度;健全完善城市水业领域监管职能;提高城市水业领域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发展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基金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3个方面探讨发展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基金问题:(1)水利建设投资基金的构成和形式;(2)我国设立水利建设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分析;(3)关于水利建设投资基金的赎回和质押。指出:由于我国在水利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十分单一,导致投资严重不足,阻碍了我国水利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设立水利建设投资基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太湖水污染问题自1980年代末期开始趋于严重,近年来有关方面虽然在太湖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太湖水质恶化趋势已受到遏制,但富营养化问题仍较严重;介绍了太湖的污染状况和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探究周边地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太湖环境保护之关系,从而认为在太湖环境保护中增设恢复和改变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投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是一个富含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砂岩性铀矿的大型综合能源盆地。盆地内能源矿产已开始开发 ,并且交通运输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投融资条件尚能保证其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惟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不佳是其制约条件。该盆地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接替战略基地。应加强对盆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综合勘探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 ,并实施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戴薇  汪群  王华 《水利经济》2005,23(6):11-15
界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简介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用简单明确的模型来定义和估算了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计算得出了太湖流域水资源超载的结论,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水资源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处于我国南方丰水地区,但水质型缺水及河湖生态环境状况不佳是长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前流域水资源配置采用行政协调分配模式而非市场手段,需求侧为规划方案的预测需水,因此供给侧的水量也随之固定,且不随水价而改变,不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选取“水银行”模式探索流域水资源配置新手段,提出了以太湖等重要河湖为调配中心的“太湖水银行”模式初步设想,通过存水、贷水等业务体现水的真实价值和配置、保护、调度等综合成本,近期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交易付费约束用水需求,促进水的合理、高效使用,远期则提出了以奖优罚劣为准则促进太湖等重要河湖来水水质保障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太湖流域“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从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调控体系、水资源保护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太湖流域“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布局及太湖流域“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