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文章回顾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及方针的演变,评述了基本态势,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按照功能区对地域空间进行管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福建省既有山、海、台、侨、特、亚等地缘自然文化历史的独特优势,也有"三规划两方案"等区域改革开放发展的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是进一步挖掘福建发展空间和潜力的一张张"好牌"。如何把好牌打成好局,成为新形势下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已是当务之急。笔者提出,一是以"念好山海经、建设生态省"来谋划和实施"绿色转型"战略;二是实施"港口经济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三是构建"三只雄鹰,比翼齐飞"区域发展新格局;四是实施"沿海走扩散、山区走集中"的城镇发展战略;五是进一步突出"基地+多元化"的能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论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地区经济很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除依靠科学布局、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外,还有赖于区际良性互动机制的健全,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我国各省(市、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地区差别大,现有发展状况差异和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的差距亦很显著,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省(市、区)域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同样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6.
江汉区是武汉市的中心城区,地理适中,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金融发达。为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区域实力和发展后劲,我们经过研究、探索,提出了全区经济发展的“两为主”方针,即在产业结构上,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在所有制结构上,以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方针。从建设江汉现代商贸金融区的战略出发,我们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退一优二进三”,即农业将随着城市化进程从区产业结构中退出;对工业实行优化结构,减少数量,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即大力发展商贸业,拓展金融业,完善服务业,开发信息产业。在实施产业政策的过…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不断完善,重大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东西南 北纵横联动,推动形成了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 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柏 《经济论坛》2001,(8):19-19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前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地区产业结构的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的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效益的产业合理化过程。而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资源生产要素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二者具有相同性。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特色经济的条件相同。二是目标的一致性。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公平最大化。产业结构优化追求的目标是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地配置资源取得最佳投资效益;而区域特色经济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大化。以平泉为例,在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中,牢牢树立结构效益最优化这个观念,狠抓了种子、山杏、食用菌、错季蔬菜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几个龙头企业,使当地经济优势明显地实现出来,并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应用产业结构最优化的观念来指导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9.
王鑫 《经济师》2010,(9):2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不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贯彻实施,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理论创新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两只手"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中的特殊关系,构建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成全国整体综合优势,通过全面发展实现区域间共同富裕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沟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沟域经济建设对实现首都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沟域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运用优劣势分析定性和定量方法,充分分析沟域产业发展内外部关键因素,描述沟域产业发展竞争态势和市场地位,归纳生成战术策略,提出沟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和投资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华  姜照华 《经济经纬》2006,41(5):61-63,67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条件,然后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投资能力这两个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出发,在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古典”区域,应采取“再造战略”;河南等“中部”区域,应采取“对接战略”;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应选择“融合战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区域协调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下促进我国区域协调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区域差异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由于计算口径和生活费成本的影响,各地区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小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认为,"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17.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既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又是碳排放大户,探索其低碳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文章从政策引导与制定、经济扶持补贴、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完善整合、低碳行为宣传等战略角度,研究低碳房地产发展路径的选择,得出合理的结论,并提供某房地产项目的成功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为房地产低碳实践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文明要求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资源掠夺式”经营模式,是适应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经营模式,是生态文明理论所体现的重要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现状剖析发现,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无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缺失、无生态保护的经济虚增、缺乏有效的产业培育机制等现象,指出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应加强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产业结构创新,应强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功能。文章以江西环鄱阳湖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游船旅游是长江三峡旅游的主要形式和独特标志。本文在讨论三峡游船旅游的变化性、组合性、团体性、周期性、竞合性等主要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定位,把握两点基本认识,坚持三大发展原则,推进四化发展战略,做好五篇发展文章"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区域森林保险发展的机理,建立模型对湖南省森林保险保费收入与参保比例、林农收入、上年度森林保险赔付率及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应明确区域森林保险险种供给的主导方向,提高森林保险的保障水平,进行森林灾害风险区划,增加财政补贴森林保险保费的标准,依据不同的险种提供不同的补贴额等区域森林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