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9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于2009年12月12日在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南京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来自江苏省、安徽省及南京都市圈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共1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2.
中国成为WTO成员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第六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作为这个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建设南京都市圈既是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都市圈内各城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内需的战略选择。为了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之间互相推动、互相支持、互相竞争、互相合作的互动协调发展,2003年8月,来自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以及淮安等城市的市长与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南京财经大学召开的“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高层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把"都市圈"作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意味着都市圈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我国都市圈发展也面临升级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由此预示着面向"十二五",南京都市圈应该把民生福祉作为南京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4.
采取切实措施,把南京都市圈有较好基础的现代汽车、船舶产业做大做强是南京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南京都市圈有条件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船舶产业基地,应当选择“科学导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外引内吸,合作重组,做大做强”发展战略。南京都市圈各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重视优秀企业家的领军作用,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构建都市圈合作发展平台,建立以汽车、船舶产业为基础的新技术项目联合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制造业发展,江苏制造业大省目标逐步得以实现。如何进一步提高江苏制造业水平,实现江苏制造业“强省”的目标成为省委省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南京为核心的南京都市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要集聚地之一,研讨整合南京都市圈内装备制造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南京都市圈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也可为其国内它区域整合发展所借鉴。2005年6月,来自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泰州、合肥以及淮安等城市的市长、企业家与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由镇江市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财经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召开的“南京都市圈汽车与装备制造业高层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共识。  相似文献   

6.
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同属长三角经济区,分别为培育型和成熟型都市圈。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选取2012、2015、2018年两都市圈内12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构建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两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合肥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与南京都市圈相比在经济发展、科教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有较大差距。推进两都市圈的产业合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进新型人才,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均有利于促进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基本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在泛长三角的框架体系内,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泛长三角”体系中南京都市圈的功能定位,并指出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中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战略,以及“泛长三角”体系中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是现代都市发展过程中一种基本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在都市圈的框架体系内,分析了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优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优化的指标体系,并借助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询出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的发现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实现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已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东北四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都市圈的迅速崛起,都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东北三省经济增长极的"哈、长、沈、大"四大都市圈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原因是行政区划导致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实施错位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合作以及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四大都市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10月12日,在马鞍山市举行的2006’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上,来自都市圈内的12个城市的市长,来自江苏、安徽两省的30余名专家及各市的企业家们围绕“创新型都市圈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展开交流与研讨。本次论坛对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及实施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达成了很多共识,积极推动了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创新型都市圈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对于其他都市圈的创新型建设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8日,由扬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财经大学、安徽省社科院、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在扬州市举行。来自南京、扬州、镇江、泰州、滁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的政府与企业家代表,以及南京都市圈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等80余人围绕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互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22年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是加快推动西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磅举措,标志着西安都市圈辐射区域进入提速发展新阶段,西安都市圈发展迎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协同、基础设施建设纵深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提升等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动能。面对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机遇,金融支持都市圈发展面临着银行业竞争发展不均衡、跨区域经营能力不均衡、数字经济应对能力不均衡等挑战,本文以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作为个案样本,剖析当前城市商业银行支持西安都市圈的主要特征和举措、具体工作思路和措施,助力实现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是现代都市发展过程中一种基本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在都市圈的框架体系内,分析了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优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优化的指标体系,并借助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询出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的发现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实现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石化产业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就石化产业来说,南京都市圈的各城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本文根据石化产业的行业分类首先分析了各城市石化产业的行业优势与劣势,认为南京市在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扬州市在中间品化工上具有优势,镇江市在医药化工上具有优势,安徽省的滁州、芜湖和马鞍山等三个城市仅仅在一些次要的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文章最后对南京都市圈化工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己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骨干和主导力量,相关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和经济联系的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在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趋势。最后,得出启示性结论:我国沿海地区应该并且可以实行都市圈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成渝都市圈经济一体化,都市圈通过政府间签署合作协议以及民间组织的协调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浓厚的行政区划意识、行政区为单位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以及雷同的产业结构仍然是成渝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障碍。为此,应通过构建统一市场体系,创新政府区域管理运作机制,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政策支持和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等措施来促进成渝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区域经济带(区)和都市圈(群)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各大经济带(区)和都市圈(群)的“多极并进”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取向就是要立足自身实际,谋求内部整合;依托“长三角”,积极与流域各经济板块开展合作;与“泛珠三角”开展合作,并借此与东盟沟通。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目前已进入全面启动、积极推动的实质性操作阶段。众多专家、教授聚集一堂,针对有关机制、政策问题和制约因素,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创新发展,共谋大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位于京津冀地区,对于京津冀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服务责无旁贷,而且为发展学科建设、区域经济理论、实践问题提供交流平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