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先进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由于制造业是国家财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如何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生产企业中去,提高和优化其核心能力是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信息化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落实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统一编码是实现制造业数据共享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也是构建制造业信息化大厦的基石。本文通过介绍制造业统一编码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结合编码的范例,为制造业信息统一编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我国将推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加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通过分析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我国加工制造业难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国工业发展新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2003年,全球性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和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将加快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步伐,跨国公司加大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力度;发展中国家将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吸引国际资本和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促进我国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世界经济受政治、军事的影响将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我国入世影响进一步显现,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现行企业机制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以及一些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都将对我国2003年工业生产和出口形…  相似文献   

6.
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当代的工业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就机械制造发展的现状及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禀赋结构看,传统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全球经济条件下,如何把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把我国打造为世界主要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内容。天津自行车产业10年来的成功再造和发展表明,民营化、群聚生产和先进而适用性技术的运用是成功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基本途径。传统制造业仍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做贡献的几组数字,就可以充分地印证上述结论:一是20多年来,制造业增加值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经济过热消退之后将迎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国际来看,目前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呈三大趋势:第一,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呈稳中下降趋势,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却刚刚相反。第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产  相似文献   

9.
朱汉民  彭义 《物流科技》2005,28(2):8-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制造业物流外包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武汉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市做出建设华中物流中心的规划,将对武汉制造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先进制造业的价值,提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更是立足于保持长期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举措,这将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对美国经济本身和中国经济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为将美国再工业化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我国应从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拉动内需、推进加工贸易转型以及促进人力资本快速积累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市场上,国家间的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较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是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源泉,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支撑其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仍然是制造业.因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以制造业为根本.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更应该将提升制造业水平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汽车工业是很多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制造业部门之一,占据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汽车工业又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的产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工业发展水平.从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发展汽车产业,提高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竞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中制造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内部控制管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中的影响,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想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制造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外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东南亚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挤压;内部面临着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现、原有比较优势逐渐消退等矛盾。加快推动制造业战略转型,实现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升级,是保持和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它为全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的这种重要地位都不会发生改变。而在制造业中,一般来说采购物料成本占经营总成本的比例都很大,采购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因而作为制造业大国中的企业,财务参与并加强采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王超 《企业科协》2006,(7):23-27
处于工业中心的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十六大报告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以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这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我国研究、设计、制造大型电站汽轮机的重大动力装备制造企业之一的东方汽轮机厂(以下简称东汽),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渐覆盖于制造业,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抓住制造业发展先机,赢得市场份额,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特色工业化道路,转变制造业经营模式,改善其经济结构,加快"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将智能化、自主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生产过程,才能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进而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美、英、欧盟等一度"去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制造业的地位再次受到重视。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动向将可能对我国工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国深入研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发展资源节约型制造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衡量资源节约型制造业,如何将制造业各部门的资源节约程度及影响因素量化出来,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Pearce等人1993年运用Harkwiek准则,即自然资源中获取的租金重新投入到人造资本中,以保持总资本总量不下降,提出弱持续性概念和衡量方法。生态经济学家Rees(1996)提出以生态占用来衡量对资源的消耗程度。我国  相似文献   

20.
正制造业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来源和基础。自178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200多年以来,制造业就一直以不可替代的角色推动着每次产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奠定了领先地位。当前,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再工业化",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大力布局新兴产业,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我国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借鉴美国推行"再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及德国、日本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