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中资、外资银行各自的发展特点、竞争优势,分析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对中资银行造成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重点在于提出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WTO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获得巨大发展。过渡期后,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在过渡期内加强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对于维护正常的国内金融秩序,降低外资银行进入后对中资银行的不利影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谈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1年中国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算起,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共同走过了25年的时间。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互利安排,外国投资者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中资银行也可以在竞争中获得各种宝贵经验。而事实上,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中资银行应该通过多样化经营,差异化竞争等方式,牢牢抓住中国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郑怀瑾 《现代商业》2007,(26):21-21
随着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将展开全方位竞争。通过对两者在战略定位、组织流程、公司治理、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信息科技等六个方面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对比,可以找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并从得到提升中资银行竞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本土的竞争日趋激烈。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经营体制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中资银行既有本土经营的优势,也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的严重缺陷。面对银行业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中资银行应同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推动金融创新,优化人事机制,克己之短,扬己之长,缩小与外资银行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本土的竞争日趋激烈。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经营体制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中资银行既有本土经营的优势,也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的严重缺陷。面对银行业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中资银行应同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推动金融创新,优化人事机制,克己之短,扬己之长,缩小与外资银行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晓宁 《商业研究》2005,(20):116-11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将按承诺逐步开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经营安全性、资产数量和质量以及业务开展等方面着手,对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进行比较分析,针对中资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薛彤 《商场现代化》2008,18(12):360-361
本文对近年来在京外资银行发展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北京银行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京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外资银行发展所体现出的一些竞争战略和特征已经对中资银行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迎来了竞合时代,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状况,对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实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推动中资银行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发展。从十多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出现的视外资银行为"狼来了"的呼声,到今天中资银行"出海远航",银行业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推动中资银行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发展。入世至今,历经十二年的发展,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在今后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从外资银行本土化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结合主客观因素,观察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利用SWOT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个方面,通过与中资银行相关方面进行比较的方式,分析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经营策略,以供中资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吴建强  娄臻柯 《江苏商论》2003,(12):139-141
面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和地域限制的逐步放开,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及其优势,对中资银行人才外流的影响,并提出了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魏娜 《商》2014,(3):126-126,118
随着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提升,中国金融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外资银行在中国取得的成绩,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共同成长使得银行业创新与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的银行中,中资银行依然是占据了相对主导和决定性地位,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得金融市场更加的开放,在这种条件下,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相互竞争与互利的情况下寻求发展的新路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入世之后外资与中资银行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出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证,研究外资银行参股我国商业银行的效应证明:外资银行参股可以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推动中资银行的上市和国际化。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外资给东道国带来的潜在问题与风险,高度重视过度引入外资银行可能导致政府可利用的政策手段的减少,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弱化,以及对银行业安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述入世之后外资与中资银行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出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晶晶 《现代商业》2008,(6):109-111
2007年后,外资银行可经营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竞争的新时代。中资银行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如何维护自身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和说理的方法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正负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情况下,我国银行维护自身稳定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设立与入驻,为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本文将从笔者在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渣打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为主线,结合各自银行所处的外部经营环境,资产总量和质量,以及相关业务开展的灵活性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翻阅相关资料、与专业人士探讨等方式来冷静面对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差异性,从而为中资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吴杭 《江苏商论》2002,(10):38-38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陆续进入中国,中资银行面临巨大挑战。在金融开放试点城市上海和深圳,外资银行部分业务高速增长,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给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并给我们很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在已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中资银行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资银行,人民币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币。究其原因,中资银行以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为主,收益稳健,而外资银行倚重股票类产品,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不过,单就境外股票产品而言,外资银行的表现更胜一筹。随着中资银行开始介入境内股票二级市场,第三方产品设计领域浮现商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