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既有文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成因的解释集中在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全球化、二元经济体制以及财政效应等方面,本文则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影响个体的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生产的资本集约程度;在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形下,资本集约程度将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利用1990—2007年间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确认了老年抚养比上升和少儿抚养比下降是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因素,即便控制其他潜在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各种因素后,上述结论仍是显著且稳健的  相似文献   

2.
孙慧文 《改革》2012,(7):122-126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考察在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增加情况下,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反向作用。鉴于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要素偏向性,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加入有偏技术进步假设,发现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会加深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并利用wind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制造业2383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验证了这点,结果发现:(1)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时,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提高会降低整个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吞噬就业。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增长作用呈反向趋势。(2)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该反向变动趋势加强。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劳动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配合提供培训支持,防止工人由于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5.
龙少波  丁露  裴红霞 《改革》2020,(2):57-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技术变迁采取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以加快国内技术的追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进式技术进步以资本为载体,具有资本偏向和技能偏向的特征,导致资本报酬挤占劳动报酬和劳动报酬内部分配不均,致使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中国式技术变迁具有强制性特征,使得技术引进更多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导致生产力结构不平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衡和消费支出下降。在当前国内外技术差距缩小、国外对核心技术封锁的现实条件下,中国式技术变迁路径需要从引进式技术进步转向原发式技术进步,在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同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高炜  李胜  王业斌 《发展》2013,(4):97-98
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概念的梳理,分析不同技术进步类型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节约型,这一影响因素拉低了我国劳动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1990~2004年间中国各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变化三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相对趋同测试探讨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中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资本深化的贡献最大;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差距在此期间显著地扩大了,其中,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是其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省际差异却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劳动报酬在我国初次分配过程中所占比重偏低,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国内消费能力不足、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从资本与劳动力组合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这一经济现象展开深入剖析,指出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症结在于没有实现资本与劳动力的有效组合、导致出现劳动力剩余和资金闲置;具体分析了优化资本与劳动力组合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优化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扭转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局面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应用于面板数据,克服了"生产技术可能倒退"的计算缺陷;在构造我国省际生产前沿的基础上,量化了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在各省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贡献.本文的结果表明,资本深化会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趋同,技术有效性的省际差异是省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要素密集度差异的两部门模型,分析了部门间TPP增长率差异、物质资本积累、恩格尔效应、以及部门进入壁垒变化对产业结构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资本深化且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优先需求的前提下,恩格尔效应将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并且这种效应渐近地趋于零;其次,部门TFP增长率差异、物质资本积累、产业壁垒变化对...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anges in aggregate labor share in China during 1978 and 2007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1995–2007 period during which official statistics report a drop of 12.45 percentage points in labor's share of national income (labor share). Our main findings are: (1) The reported fall in aggregate labor share is overstated.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NBS (2007a), the labor share fell 5.25 percentage points from 2003 to 2004. However this dramatic decline, 42.16% of the total reported decline of the labor share from 1995 to 2007, is completely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way NBS break down the operating surplus state-owned and collective-owned farms and the mixed income of the owners of individual economy; (2)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wo main forces have been driving shifts in the aggregate labor share: (i)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 sectors and (ii) shifts in the labor share within the industry sector; (3) From 1995 to 2003, these two effects are both negative and together drive down aggregate labor share by 5.48 percentage points. The structural change explains 61.31% of the decline and the remaining 38.69% of the decline is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labor share within sectors, primarily in the industry sector; (4) Labor share in agriculture is lower than labor share in services. Therefore, when the service sector grows relative to the agriculture sector in the economy, the aggregate labor share of income declines; and (5) Restructuring of the SOEs and expanded monopoly power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labor share within industry after 1998. Relative price shifts, the factor input ratio, and 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all insignificant forces for this decline because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factors in the industry sector is nearly unit elastic.  相似文献   

13.
尤姣  陈进 《科技和产业》2022,22(1):88-92
使用中国大陆省级地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多个维度对科技人力资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科技人力资源在东部地区与劳动收入份额同向变动,在中西部地区与劳动收入份额反向变动;高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正向影响,低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负向影响.在保证研究结论稳健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sigma\)) is usually considered a “deep parameter”. This paper shows, in contrast, that \(\sigma\) is affected by both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that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these drivers have different consequences for the OECD and the non-OECD economies. In the OECD, we find that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is below unity; that it increases along with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but it decreases with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Although results for the non-OECD area are more heterogeneous, we find that technology enhances the substitutability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We also find evidence of a non-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capital-output ratio on the labor share irrespective of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which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an average aggregate Cobb–Douglas technology). Given the relevance of \(\sigma\)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e intertwined linkage among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any policy makers’ objective function.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从微观层面运用面板三重差分模型(DDD)对增值税转型的效果进行了测算,发现增值税转型显著降低了劳动份额,并且显著降低了政府份额。为了探索其内在机制,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增值税转型对劳动份额存在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增值税转型降低政府份额,政府份额下降有利于增加劳动份额。二是增值税转型加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实证研究发现第二种效果大于第一种效果,最终降低了劳动报酬。研究补充了增值税改革的经验,为2015年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兴华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46-48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分析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框架,发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计算,说明了提高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原因: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上有下降趋势,但是这种下降并没有带来利润率的增加,反而带来了围绕工资问题的劳资冲突增加。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提高我国劳动收入的占比会遇到两重基本困难,即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和劳资冲突依然增加并升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3-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PSM-DID)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长期内整体上提高了职工的工资份额。考虑企业所处地区、行业和劳动者的异质性后,结论仍然稳健。具体而言,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提高了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了母国职工工资份额。此外,企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高技能劳动力的偏向性,母国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份额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得以显著提升,但对于母国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份额影响不显著。文章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和具体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背景下,文章利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出口贸易对行业劳动生产率、劳动收入份额和单位资产就业吸收量等劳动力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贸易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同时出口贸易会提高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并且会增加单位资产就业吸收量.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较弱,对劳动收入的正面影响较强,且对就业的正面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9.
徐凯 《科技和产业》2024,24(10):60-64
共同富裕目标的核心是增加居民收入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收入分配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利于改善初次分配不平等,缩小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利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劳动收入份额在两者之间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在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和经济规模大的地区,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不同程度的交易管制约束以及要素购买方决策均衡的相应变化,文章构建了要素收入份额模型,考察交易管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型研究表明,准入许可管制程度越高,产业资本的收入份额越大,居民持有资本收入份额越小,劳动收入份额相对降低;对居民要素交易机会的限制越大,要素保留价格越低,供给弹性越小,要素收入份额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