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军 《活力》2011,(6):186-186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广大受众的需求决定的。新闻报道是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尤其是网络新闻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受众在新闻传媒中的主体地位愈来愈突出。无数事实表明.受众所期望的、所青睐的往往是那些篇幅短小、新闻事实鲜活、意义重大,而且又触及他们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的作品。这种传播效果的反馈给记者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要多多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把较大的主题寄寓到简单、平凡而又鲜活的小事中传播给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2.
靳鹏飞 《活力》2014,(6):126-126
同期声在电视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的利用同期声不但能够加强新闻的现场感,也能够吸引观众并且感染观众。近年来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同期声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3.
吴利红 《活力》2011,(3):131-131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创新的氛围中,笔者认为新闻却要大力提倡一种与创新相反的基调——“原创”,但这种“原创”不是呆板的.更不是要摈弃创新,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原创”,并在此基础上一种有特色的新闻创新。眼下,由于各家报业竞争激烈.一些报纸虽然在抢新闻.但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多为雷同的新闻事件.只不过是包装形式有所不同,在同一座城市的报纸中,  相似文献   

4.
王朝羽 《活力》2013,(22):97-97
当今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便捷,沟通迅速。各种形形色色的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站在新闻的视角,发现生活向上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在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在深化改革进行中的中国需要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姜胤 《活力》2011,(5):218-218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  相似文献   

7.
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初 《民营科技》2010,(7):116-116
所谓植物造景,就是把我们所需要的植物材料在发挥园林综合功能的需要,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文化,更好地烘托出我们独具特色的人文气质。  相似文献   

8.
闫志国 《活力》2011,(12):226-226
随着互联网参与式框架的日益发展.普通网民开始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他们不仅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还参与新闻事件的调查和评论。这些广义的公民新闻实践导致大众传媒新闻生产的一系列变革,其中.专业新闻工作者把来自网民的语汇、叙述、视频、图片等网民生产内容整合进专业的新闻文本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新闻生产方式。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网民生产内容具有了更大的可见性和影响力。在我们消费的新闻信息中,越来越多的内容源自网民。  相似文献   

9.
田野 《活力》2014,(7):117-1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的媒体蓬勃发展,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受众与信息的距离,然而,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让人不舒服的新闻,这种不舒服主要来自于某些新闻报道的冷漠,换句话说就是新闻报道缺少温度,缺少人文关怀。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比如说,有的新闻只单纯追求新闻价值和震撼力,对新闻当事人的尊重和关注流失,从而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牟宇慧 《活力》2013,(22):84-84
新闻深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思想性,另外一个是指导性。因此,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从辩证学的视角来探讨新闻报道方法是一个可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何秀丽  朱冶 《活力》2005,(7):250-250
新闻报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是真实,二是迅速。在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当中,真实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它是新闻的生命,对于这一点在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同时它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奉行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并非都能够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性报道时有发生。新闻失实状况,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故意性失实报道和非故意性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音教学越来越倍受关注.为了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实施教学,并简要介绍了此教学方法的内涵、理论依据、教学优势及其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3.
李楠  陈光  李彦霖 《活力》2011,(5):205-205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其致胜的“法宝”,就是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了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求异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其致胜的"法宝",就是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了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5.
李淑萍 《活力》2013,(6):126-126
策划是一种谋略活动,即如何在全面谋略上指导操作者去圆满地实施对策、计策或计谋,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报道策划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出等报道活动进行设计与谋划,以确定最佳报道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策划活动。  相似文献   

16.
李博 《活力》2012,(8):143-143
新闻媒体的发展,经过了早起的报纸.到现代的广播、电视直至当今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新闻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最开始的绝对的新闻自由到现在的在社会责任引导下的新闻自由这一过程。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因此有的学者将新闻的公权力与西方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称为“第四种权力”。  相似文献   

17.
包小兵 《活力》2011,(8):204-204
人们普遍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喜欢看到正义和正气得到弘扬,喜欢看到丑恶的现象被批判、鞭挞。这在反映现实、表达生活的新闻作品中更应该着力体现。什么是美?这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美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家几千年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问题。为了揭开美的奥秘,人们从不同角度,试图了解美。美是什么的问题的提出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无数的美学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美的本质来。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其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的那种生活,便是美。”同样,在新闻作品中要尽力表达的美学诉求就是尽量表现让尽可能多的人们所理解、所认同的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创新的氛围中,笔者认为新闻却要大力提倡一种与创新相反的基调--原创,但这种原创不是呆板的,更不是要摈弃创新,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原创,并在此基础上一种有特色的新闻创新.  相似文献   

19.
薛宏莉 《活力》2014,(16):50-50
好文章之所以能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他是人物、情节、环节的最小单位,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生动、真实、细小的环节,是最能体现事物典型性和独特性的元素。它好比一篇新闻报道的“眼睛”,恰当地运用可以收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如何运用细节描写。2006年一篇关于温家宝的报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2006年中国新闻的一个热点是“温家宝一件棉衣穿10年,感动数十万网民”。这则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细节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能够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摄影摄像方式、扩散方式和互动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微博在中国突发性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