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岗纪行     
是岁月推前二十几年,说起安徽凤阳小岗村来,恐怕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摇头纳闷,不知所云。这毫不奇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与周边庄子没啥两样,老百姓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男女老幼常年衣衫不整,住着茅草房,穷得叮当响。然而,只缘这里发生了一件令当时中国人连想...  相似文献   

2.
正在安徽凤阳县城,有一条大街叫长安街。许多初到这里的人,都不大理解为什么一个县城,会有一条与首都北京同名的大街。而且,在这条大街上,也有金水桥、金水河,只可惜,金水河在文革期间,被填满了黄土。  相似文献   

3.
<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流传在淮河边的民歌《凤阳花鼓》,描述的是明清时期,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灾民外出卖唱求生的情景,也是昔日安徽多灾多难、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元年(1875年)到民国24年(1935年)的60年间,安徽就有24年受  相似文献   

4.
凤阳的跨越     
金秋时节,我们收到安徽凤阳刘洪学同志寄来的有关大包干的历史资料,引起我们对凤阳的关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前夕,记者一行来到凤阳,探访这方热土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改革赢得巨变历史上的凤阳,曾因出了明太祖朱元璋而闻名四方。然而朱元璋并没给凤阳带来福祉,相反,凤阳花鼓倒是这样述说:"说凤阳,道风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穷则思变。20年前,为贫困所迫的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实行了包干到户。在小  相似文献   

5.
自2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拼着身家性命搞起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国97%的耕地都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好似锦上添花,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决策!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犹如一颗长...  相似文献   

6.
元末农民起义摧毁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政权,朱元璋建立了新王朝。在新的统治机构尚不完整,土地集中也不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发展军马也势在必行。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安徽是他的根据地,将帅也多系安徽人,所以在他建都金陵以后,很快就下令应天、太平、卢州、凤阳、扬州、镇江六府和滁州、和州二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农村的改革起步于安徽.安徽的农村改革又与万里和王郁昭紧密相连.万里逝世时,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场,他对在场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亲属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首先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支持肥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到户”.王郁昭当时在滁县地区(现在的滁州市)工作.  相似文献   

8.
去年春天,我有幸同几位同事一起到安徽凤阳农村进行一次访问。看到这个历史上就以“身背花鼓走四方”而闻名全国的穷县,今天则出现了“粮满仓、油满缸”,到处喜洋洋的生动场面,感到十分惊奇。 凤阳这个位于淮河南岸的穷县,在全国解放以后,曾经结束了过去的苦难生活。但是,自从1956年升入高级社“一步登天”以来,却历遭折腾。在那“三年大跃进”时期,农村由于“五风”的摧残,38万人口死逃了12万人。到了那“十年动乱”时期,弄得不少地方午季磙子一停,群众就四处去乞  相似文献   

9.
安徽凤阳小岗村是农村实行大包干的发源地。1978年,小岗18位农民的壮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7年来,那种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成为安徽最大的无形资产,激励着5000万安徽农民在农村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朝着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0.
资源整合和体制的改革是目前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和经营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安徽凤阳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其现状,对旅游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作了实际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年,我先后六次到安徽凤阳采访,报道了风阳第一次突破——“包产到户”,第二次突破——发展商品经济,第三次突破——工业生产比重超过农业和连续十年农业获得丰收。纪实如下: 一、小岗农民秘密搞“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12.
巴人 《中国改革》2004,(10):24-27
来自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雅安步云乡等等基层的改革实践,总是给这个国家以新的气息,并推动国家的不断前进。因此,当一位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本文中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方面可操作性的思路,此中智慧尤为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3.
正一、改革从农村土地承包起步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迈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繁荣景象,城乡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农村最早实行改革的先行者是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但一直是个穷地方。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以东25公里。1978年以前,小岗生产队是个年年"吃粮靠返  相似文献   

14.
由小岗村“大包干”谈乡村振兴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素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1978年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2000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催生了这一千古变革。201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安徽,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安徽省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小岗村当年"大包干"精神对现今乡村振兴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跟踪采访沈浩6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凤阳、去小岗,去寻觅鲜活的新闻素材。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是去送沈浩最后一程。从灵堂到殡仪馆,从殡仪馆到小岗村公墓,成千上万闻讯赶来的群众,神情凝重,泪眼模糊。"沈书记一路走好"、"沈书记永远和小岗在一起"……那一幅幅白底黑字的挽幛,寄托了凤阳人,寄托了小岗人,寄托了农民兄弟,对这位村书记的挚爱与哀思。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在凤阳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深化农村改革,要抓好六项重点任务,位居首位的是"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集体经济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抓好集体经济,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债务化解和管养维护,有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一、大包干开创了凤阳农村经济的新局面 凤阳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地。全县有4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3513个生产队,120877户(其中农业户100076户),55.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0万人),社会劳动力28.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劳动力25.75万人),耕地12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2.39亩,劳均占有4.6亩)。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一个“三靠县” 历史上,凤阳是全国有名的穷县。解放前十年九荒,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身背花鼓四处逃荒要饭;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长期反复折腾,农业低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常有外流乞讨。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凤阳、临淮二县是皇帝故乡,《明实录》等诸多史籍皆云洪武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永免凤阳、临淮二县徭役和赋税。但是,实录和方志中又反映二县的徭役和赋税在明代还相当沉重。原来,明代将凤阳、临淮之民分成二类,一类是编民,是明初迁移来的人,这部分人须向封建国家交租服役;另一类是土民,是世代居住在当地的人,他们只为凤阳皇陵祭祀输送物质和劳务供应,不再承担国家其他赋役。由于《明实录》对此事记载范围不明,导致其他史籍在此问题上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人,如果让你陪他吃一顿饭,也许你觉得很正常,但一天吃六顿,顿顿都让你陪着,你可能就要崩溃了。然而有这么一个"侠客",不但一天要陪"人"吃六顿,而且一陪就是13年,2万多顿,他不但不烦不崩溃,反而乐在其中,觉得陪得越多越有成就感……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这人没毛病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客人"能让这位"侠客"甘当陪客13年?这位"侠客"又是什么人,当陪客当到这份上还乐此不疲?为  相似文献   

20.
叹早茶 在悠闲中品味人生滋味 香港的早茶,其实是一顿丰盛的早餐,远胜过内地匆忙、简易的早饭.香港人喜欢"叹早茶",一壶靓茶,几笼精致巧手的粤式点心,一顿早餐吃的如此惬意,难怪"港式饮茶"一直声名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