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琦 《中国农史》1998,17(4):69-75
漕运的发展与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格局,与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漕运的动向,漕运的发展反映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流行,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新谚流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这种发展轨迹与特点,在漕运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通过剖析漕运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我们确能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一些重要区域的农业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2.
“漕运”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漕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与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统一王朝)相始终,是朝廷的重要经济支柱,古代朝野人士曾有过大量的记载和论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漕运似无一个清晰的认识,或曰对漕运涵义的理解过于简单,故此,漕运研究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深度和广度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拓展,这也是漕运研究没有受到重视和难以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漕运涵义进行基本的阐释和辨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琦 《中国农史》1996,15(1):48-55
所谓漕运改革,是指已有的漕运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或封建朝廷面临财政、物质供应上的危机,或潜运系统积弊已深,在这种形势下,封建王朝对港运采取的一系列兴革举措。中国历史上的潜运改革,始于统一王朝下的南粮北运时期,即隋唐时期,此后历代均有,其中唐、明、清三代最为突出。历代潜运改革体现出如下鲜明的特征:1.漕运改革总是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的,其中又以理财为先;2.明中期以前的漕运改革重于制度完善,明中期以后的漕运改革则主要是挽救潜运危机;3.历代漕运改革的社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依靠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能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对农田进行水利灌溉,为农业生产服务,有助于实行现代化种植和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帮助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分析了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以中央集权政治为母体,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土壤,始于秦汉而终于晚清,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内容。漕运的发展轨迹与整个封建经济的动向密切相联。秦汉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漕运体现出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的特征,漕粮多为军事费用,漕运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运河的开通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漕运方向由东西向转为东南西北向,漕运渐趋稳定,有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元代由于种种原因,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所以这是一个漕运发展中的特殊时期。明清时期,是漕运制度的完善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此期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都十分严密和健全;明清漕运涉及的范围很广,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漕运不断发挥诸多的社会功能;此时,漕运重心已完全落在南方,漕运方向转变为南北向。  相似文献   

6.
漕运春秋     
《中国粮食经济》2021,(3):76-78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所谓漕运,就是利用水道调运公粮的专业运输,历代视为"岁贡之命脉".彼时,朝廷将征集的田赋粮食,由水路解往京师或军政市镇,以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兵士军饷和民食调剂.在平常的语境中,漕运仅指通过运河或者沟通运河的天然河道,转运粮食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7.
张芳 《中国农史》1997,16(1):24-31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从政策与财政等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家在水利事业上的战略调整固然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农田水利的性质,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机制。高效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重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和农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发达农业的标志又总是离不开先进的水利灌溉工程。古代尼罗河流域、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中美洲的秘鲁,无一不是随着文明的发生、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人工灌溉工程。中国既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率先迈入人工水利灌溉农业的地区,水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因地形、河流、气候条件的差异,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一般可以分为“渠系引灌”和“陂塘蓄灌”两类。关于我国陂塘水利工程的发展成就和历史作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末期,南北水旱灾害频仍,北方多旱荒,南方多洪涝,而蝗灾又与旱涝灾害相因为虐,农业生产严重衰落,加上封建政府的盘剥和劳役的惨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农民起义,明王朝濒临覆灭前夕。徐光启从传统的重农观念出发,认为农业是民生的根本,而农田水利又是农业的根本,没有水利等于没有农田,农业生产之所以衰败,正由于农田水利的长期废坏失修所致。所以他对农田水利十分重视,研读水利文献,提出治水见解,介绍“泰西水法”,并亲身进行水利营田的实践,号召“天地之间,无一处不宜兴修水利者”(《农政全书》卷13。以下简称《农政》),苏、松、常、杭、嘉、湖六郡负担着全国半数的赋税,如果“天下之水利修,皆可为六郡也”(《农政》卷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七部委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积极发展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城乡互助型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结合,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作为小型农田水利承贷主体,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中国农业科技70年发展研究》作者:信乃诠本书概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历程,农业科技的重大部署与规划计划,农业科技重要成果及转化推广,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升,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作者:中国农业博物馆本书以古代农业科技为聚焦点,分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学篇共11个篇章155项,每项以故事形式介绍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燃料利用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互为促进、相互依存。传统农业不断发展,产出了丰富的燃料品类和巨量的资源赋存,较好满足了古代农业生产与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对燃料资源"类"与"量"的需求。农业产出的生物质燃料,直接或间接应用于种植业的垦荒耕种、农产品储藏加工、草木病虫害防治,以及养殖业的畜禽保暖、疫病防治等生产环节,成为诸多环节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售卖秸秆、草木、干粪等燃料商品成为耕牧樵渔民的重要副业,以及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缴纳赋税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朝廷灾荒救济中的燃料买卖则成为官民互利的有效赈济措施。长期实践中,农业生产与燃料利用实现了"产出资源—充分利用—生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良性循环生态发展,保障了古代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减少了燃料采伐对自然生态的扰动,也为后世留下了值得研究承继的珍贵遗存。  相似文献   

14.
徐广生 《水利经济》2005,23(3):38-38
财政部农业司司长丁学东在接受中国水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在大江大河治理、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一个时期被忽视的农田水利应当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应当合理调整水利投资结构,逐步向农村水利建设倾斜。他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求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资金都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梁敏艳 《农家之友》2009,(20):155-156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分析农业水利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武鸣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科学管理、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推广应用工程节水技术、加强盐碱地整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杜建录 《中国农史》2003,22(1):38-44
本文从西夏农业区域、农业水利、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夏农业生产发展状况。认为西夏立国后农业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普遍使用铁犁与牛耕;人均占有粮食130斤左右。这对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政权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但这些粮食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贵族地主手中,一般农牧民则挣扎在饥饿线上,经常以野菜、草籽充饥。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2021,(5):99-108
乡村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使用的末端水利设施,对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重修建、轻管护",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建国后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历史分析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利用成都市金堂县全域调查数据全面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研究发现:农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满意度较低;需求分类不均匀;管护主体模糊;管护资金、劳动力投入不足;新型管护主体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皆是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背景综合形成的。通过探索农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体管护意愿与决策,本文提出了"村委会牵头+农户参与"的集体管护新路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人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可见,水与土两者对人类生存是何等重要。中国古代农业的兴衰,莫不与农田水利息息相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是研讨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一本专著,全书分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山区和边疆地区四大区域,由13篇专论汇集而成。此书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张芳先生撰著,是其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全书史论相间,专深不狭,发隐钩潜,创获良多,窥见其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此书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向纵深发展的时期,农田…  相似文献   

19.
正农业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于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解读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张建民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以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对重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诸要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史悠久,成就巨大,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水利史、农史以及历史地理等学科从不角度对古代农田水利问题开展了认真的研究,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对水利史上的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认识。笔者不揣固陋,拟就以下几个问题,略陈浅见,以供进一步探讨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