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7,(11):118-124
本文在描述中国服务业集聚特征性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服务业的产业特性,采用2003-2015年中国14个细分服务业行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趋势正在加强;行业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工资水平三个变量回归结果较为显著,且参数符号均符合预期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又对行业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基于三类服务业所具有的不同产业特征,三类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最后,本文分别从相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集聚区考评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镇是非农产业的集聚地。通过应用克鲁格曼G指数来考察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中29个子行业、服务业中14个行业门类的省际布局变迁情况。研究表明,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低。2005—2013年间,大部分制造业子行业均经历了集聚、转移扩散、再集聚这一全周期过程,其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早地呈现出了转移扩散的特征。服务业同样表现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但是转移扩散的时间略微滞后,且只有少数几个行业表现出再集聚特征。最后,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尊重客观规律,大力承接率先转移出来的制造业产业,并为未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迁入做好充足准备。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表现在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对福利与成果分配、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影响。通过对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差异化影响。具体表现为:制造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服务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进一步从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以及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角度分析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则抑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以及消费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均能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而公共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抑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表现在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对福利与成果分配、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影响。通过对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差异化影响。具体表现为:制造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服务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进一步从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以及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角度分析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则抑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以及消费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均能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而公共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抑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21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在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研发要素流动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直接促进服务业碳生产率提升,研发要素流动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研发要素流动的中介路径。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本地与邻地的服务业碳生产率;基于不同行业和区域进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序引导区际间研发要素流动,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有效推进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三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利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探讨发展轨道交通能否促进北京产业扩散。研究表明:(1)面对轨道交通网络扩张,服务业倾向于集聚在北京城市中心;制造业更依赖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对其产业分布影响不显著。(2)就服务业细分行业而言,随着轨道交通网络扩张,生活服务业扩散到北京郊区;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到中心区;公共服务业对轨道交通发展不敏感。(3)就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而言,金融业倾向于向市中心进一步集聚;交通运输业随轨道交通发展向郊区扩散;其他细分行业情况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及经济"逆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制造业上中下游各环节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运用产业结构理论,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构建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两个维度,并以2...  相似文献   

10.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行业集中率CR8和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对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进行了测算。2010年,我国煤炭产业CR8为24.79%,按照贝恩分类法,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同年,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为1 400,根据美国司法部的分类,也属于竞争度最高的竞争II型市场结构。上述两项国际通用的指标测算显示,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当着力促进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集群类型的区域产业品牌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骁  肖阳 《价值工程》2008,27(3):19-22
区域背景下的产业品牌发展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品牌建设理解简单化,使得许多地区产业品牌建设出现混乱、缓慢的现象。首先,以晋江鞋业为例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以产业集中度为分类标准将四种不同的产业类型,结合区域产业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建设区域产业品牌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童纪新  缪承雄 《价值工程》2007,26(4):122-125
我国钢铁产业蓬勃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低下的产业规模结构效率,主要是由于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进入壁垒低等原因造成的。产业规模结构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钢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进入壁垒、优化产业结构等环节改善钢铁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行为理论,以2008-2017年民营上市公司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行业业绩期望落差与探索式创新呈U型关系,且股权集中度在两者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论文对消极绩效反馈下决策者创新战略制定及内部治理机制构建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艳 《价值工程》2008,27(3):28-30
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分别从产业总体层面和企业层面对我国石油行业市场集中度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深层次分析我国石油行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旨在提高我国石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选取1990~2006年我国汽车行业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汽车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分析模型,借助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产业政策等因素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政策、期初集中度和产品差异性对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企业进入对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负向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炳文  李文兴 《物流技术》2012,(9):110-112,135
运用改良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探讨了煤炭企业行为与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关系,发现煤炭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以及大型煤炭企业与小型煤炭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了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我国煤炭产业进入壁垒过低,导致小型煤炭企业有利可图,大型煤炭企业与小型煤炭企业之间的生产成本差异,是造成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闫笑非  杜秀芳 《价值工程》2012,31(33):140-142
近年来,中国工业一直占据着第二产业近85%的比例,它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工业增长中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本文采用VEC模型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还是从短期波动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金融业产值增长对中国现代工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中国现代工业变化既具有较大的短期波动惯性,又具有一定的基于长期均衡关系的反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流产业外部融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爽 《物流科技》2012,(4):109-112
随着市场的发展,各个产业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的外部融合能使各个产业对物流服务的差别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针对目前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物流业产业融合的定义,界定了物流产业外部融合的内涵。其次从分工与协作的角度研究了物流产业外部融合的基础,深入分析了物流业外部融合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流的外部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区域性产业集群的纷纷建立,作为生产服务业之一的物流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物流业与制造业欲协同发展,必须将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根本途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文中分析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中心城市——青岛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简要提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