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种“下乡”,那就是政策“下乡”。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下发了不少文件,制定了不少规定、政策,既符合农村实际,又深受农民拥护。可是一些政策到了乡、村两级便出现了“断层”,政策入不了户,政府给农民的优惠政策被“卡”在了干部的抽屉里。造成政策脱节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奉行“愚民”政策,将上级的政策“贪污”起来,上面来了文件,抽屉里一锁,口袋里一揣,并不向下传达。有些干部竟然还振振有词,说做不…  相似文献   

2.
“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的情形,如今在江苏省姜堰市张甸镇三陈村完全颠倒了过来,农民家中有事,只要“动动嘴”,村干部就会为他们跑腿。今年以来,该村干部为群众全程代理各类事项120多件,办结100多件,20多件正在办理之中,代办事项回访满意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最近,因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一些工人、农民和学生,也和一部分工厂、农村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交谈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人、农民对社会治安不满,对干部搞特权谋私不满。有一位青年农民对我说:“现在中国有陈胜吴广就好了!”一位工人很诚恳对我说:“贪官太多,中央为什么不开杀戒?”足见干群矛盾积累之深。干部也有不满,认为混日子容易做事难,是非颠倒的事太多。这虽然都是疾愤之词,不能反映各类干部的主流和全貌,确道出了我们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江西兴国县农业结构调整不下硬任务,不定硬指标,不给干部“压”担子,不“逼”老百姓,而是由县乡选 60个“调整产业结构示范村”, 600户“调整结构示范户”做样板,种什么赚钱,养什么效益好,让农民从田里、圈里瞧,究竟怎样安排生产计划,种养结构调不调、怎样调,让农民自己看典型,再思量定夺。这种方法深受农民的欢迎。 相形之下,一些地方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却强按牛头喝水,强替农民当家,硬要求农民种这、种那。很多时候,政府推广种什么,什么就卖不出去;干部号召种什么,什么就不值钱。群众埋怨干部瞎指挥,干部感到自己…  相似文献   

5.
离体干部“两费”保障,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离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采取特殊的措施,对其离休费和医药费实施特殊的保障。离体干部“两费”保障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下发过许多文件,强调要给予保障。在此,本文就离体干部“两费”保障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正紧锣密鼓地全面开展,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抓“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是一项重要的中心任务。 审计人应当适应形势积极走进农村,联系身边事,结合专业特长,敏感地洞察农村现状,揭露问题,为农民办实事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的“一事一议”,是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由农民自己支配村级公益事业的重要举措。在“一事一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确保“一事一议”工作顺利开展不卡壳。一是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农田水利、修建道路、改水、血防等等,哪一件事情摆下来,首先要向村民说清楚,让村民们明白这件事情该不该办,有没有能力办,办了之后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不办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等等。宣传明白之后,进行发动和组织,村组干部上门通知一声,某月某日某时在村里某地召开关于某某事的村民议事会,希望大家都…  相似文献   

8.
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江苏省高邮市甸垛镇,在农村工作中暴露出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定购任务难落实、上缴提留难兑现、计划生育难开展、宅基地矛盾难协调、征兵指标难到位、民工任务难分解、干群关系难融洽等,这“七难”问题日益突出。村干部说“官难当,事难办”;群众则反映当干部的“张口就罚,闭口就要,嘴里吃着,袋里塞着。”面对难题怎么办?该镇决定以财务公开为切人口,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百姓吃的是盐和米,讲的是情和理,事实说明,并非群众“难侍候”,关键在于要牵住“公开”这个“牛鼻子”。当初甸垛镇不少农民对村组…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连我自己也有些吃惊,如今这社会,谁敢不让农民说话 ?但看了 1月 14日《焦点访谈》对山东省莘县观城镇强迫农民建蔬菜大棚的报道,不由得你不信。当记者采访村民时,村民直言相告,干部不让说,谁说了对谁没有好处。电视画面上真还有干部在推推搡搡把那些“要说”的村民拉离采访现场。   姑且不论大棚建得该不该,单是这一幕就让人顿生困惑,本该为群众服务的干部连农民说几句话都要干涉,眼中哪还有群众 ?更不要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不过,现实生活中也还有充分“尊重”农民说话权利的。报载,农民刘福民因…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认识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到下岗职工再就业,许多工商干部都认为是劳动部门的事,是地方政府的事。要做好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首先就要纠正干部思想中的这种陈旧观念,让全体干部对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就是要求我们执政为民,替群众分忧。下岗职工为国家的改革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他们无业可就,生活困难,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帮助安置,这是“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实话实说     
干部不妨多点“土气”   近日,笔者在农村走访时了解到,一些干部下村时“领带西装、皮鞋锃亮、头发油光、一口官腔”。农民朋友实话实说:和这样的干部无形中有种距离感。相反的,那些衣着朴素、为人随和、满口乡音的干部,容易亲近。农民朋友说,我们还是喜欢“一顶笠帽、一身便装、一双解放鞋”那样的“土气”一点的干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农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的干部切实深入到农民中去,摸实情,问疾苦、办实事。要摸清实情,必须与农民推心置腹、打成一片。如果满身“官气”…  相似文献   

12.
不可如此“跑田坎”搞农村工作,免不了要“跑田坎”。“跑田坎”的干部,一直被农民朋友视为自己的贴心人。但是,近年的眼见耳闻,有些干部在“跑回坎”中所施行的一些新招,不仅使人膛目结舌,也使农民朋友大失所望,在农民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一谓“蜻蜒点水”。这种跑...  相似文献   

13.
多少疙瘩事自有化解人姬智农民打“官司”不找法官却找村里的“三老评事会”解决,一般的“官司”到了评事会都能得到满意的解决。这是在江苏宿迁市赵埝乡新农村出现的一件新鲜事。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保斌介绍,“三老评事会”是1992年春天由9名老党员、老干部、老农...  相似文献   

14.
盖学文 《活力》2005,(5):89-89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文件的第一个问题.主要讲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其实更重要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把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放在一起,突出强调了这对矛盾的症结和特点所在。文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新意:一方面.把农民收入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对待,但是并未放弃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虽然特别强调要促进粮食生产,却是围绕着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收入,实事求是地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问题发出了“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部分。这无疑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意义。1982年1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为“双包”制正了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16.
要在“引导”上下功夫施克辉“不找乡长找市场”的说法在一些地方比较流行,部分干部也认为“农民进市场,干部不管帐”,从而放松了对农业的领导,也有部分干部感到对农民应该予以扶持和引导,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脱不开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如看到别的地方种茉莉花、白...  相似文献   

17.
双赢?双亏!     
今年初,某地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强行要求机关干部与农民合股种地。并规定,干部与农民合股调整种植的面积不少于5亩,干部投入的资金不得少于1000元。干部们被逼无奈,只好违心从命;农民盛情难却,只好忍痛割爱,有的甚至将已播种的作物拔除,与机关干部同甘苦,共命运。眼看收获的季节到了。因种种原因,合股种地大都以失败告终。农民收入不增反减,叫苦不迭;干部们不仅没有分红,而且连老本也赔了,有苦难言。于是,原来决策者们许诺的“双赢”变成了“双亏”,农民亏,干部也亏。究其原因,除了种苗“…  相似文献   

18.
2004年至2010年,中央已经连续七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不断完善和强化各种惠农政策,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  相似文献   

19.
巩玉霞  陈恒 《乡镇论坛》2014,(19):25-25
“看见没,有了这条渠,我们心里拧着的疙瘩总算解开了,是‘一事一议’帮了我们大忙!”指着村里正在修建的U型渠,下河清乡紫金村的农民赵恒儒由衷的高兴。这只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积极实施“一事一议”工程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现在 ,不少乡镇都宣称村村消灭了招待费 ,但据部分农民反映 ,有些村吃喝招待费并没减少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 ,有些上级部门要求干部下村吃“派饭”、“便饭” ,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 ,管得不严、抓得不死 ,个别馋嘴干部因此常常能借工作之便在村里“小酌一杯”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村财务却是要对群众公开的 ,并且不允许出现招待费。这可难坏了村干部 :对上不招待一下得罪不起 ,对下公开招待费又遭群众反对 ,怎么办?先“悬”着吧 ,于是就出现了“悬账”。这些“悬账”审计审不出 ,公开栏里见不到。对于公款吃喝的账目怎能一“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