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答应了香港人做好这份工,我一定做到最好,对我自己负责,对香港负责。”在即将卸任前,曾荫权这样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2.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3.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表示,香港与西部的经贸合作将会创造双赢的良好前景,特区政府将引导和协助香港经济的继续发展。曾荫权在香港特区西部访问团即将结束西部考察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此次访问加深了香港与西部相互了解,并启动了双方更加紧密的经济互动关系。当记者问及西部大开发与香港经济有何互动联系时,  相似文献   

4.
回顾1996:极其关键的一年 香港人翘首以待的1997年来到了。中国人朝夕盼望的1997年来到了。在这一年的7月1日,香港将回归祖国的怀抱,中国人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耻辱终于得到洗雪,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将开启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发展全世界都看到了,国家已踏上富强文明大国的轨道。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我对香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是充满骄傲的”,即将完成7年任期的曾荫权谈起香港这些年的发展成就,语气神情透出一种轻松。  相似文献   

6.
李亦 《沪港经济》2010,(3):48-49
2009年圣诞节前夕,24岁的上海白领钱小姐又一次来到香港“血拼”。让她感叹的是,从尖沙咀到铜锣湾再到中环,几乎所有的大牌名店内都充斥着熟悉的沪语和普通话,鲜见原本应当是消费主力的香港本地人士。这就是今天香港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鼎铛 《沪港经济》2001,(7):15-17
有人说香港近来经济低迷,人心浮动,已经出现了所谓的“信心危机”。为此,香港好多能人志士都在想方设法替香港寻找“灵丹妙药”。而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务司长曾荫权则是提醒香港人“有危才有机”,应该抖擞精神,重新振作。  相似文献   

8.
在香港打工     
我问自己:来香港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是1987年离开上海只身来到香港的。初到异乡客地,人地生疏,一切均是那样的陌生和不习惯,更何况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我时时自问:我来香港,究竟是为了什么?真有些莫名其妙……我住在姑妈家,她家处于半山高尚住宅区,有5400尺,两个工人、一个厨师、一个司机,围着她一个人转。她的社交圈中朋友,几乎都是有钱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我在上海时未曾见识过  相似文献   

9.
当笔者撰写本文时,第三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选举已经尘埃落定。曾荫权以高提名、高得票、高民望当选,成为“三高”特首。曾荫权的当选,不仅是800人选举团的投票结果,更是全港市民以各种不同方式,对曾荫权、对新一届政府、对香港的未来,投下的一张张“信心之票”。  相似文献   

10.
潘光 《沪港经济》2007,(8):14-15
犹太人是19世纪40年代初来到香港的,历经160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而又波澜起伏的道路,终于从一个不到百人的移民群体发展为6000多人的庞大社团,在香江之畔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整个发展历程看,香港犹太人经历了两个阶段:波澜起伏的前100年和蓬勃发展的后60年。  相似文献   

11.
据说,香港国际影星周润发有一句名言,叫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普通话”。尽管此话含有戏说的成份,但也多少反映了香港人一种尴尬的现状。 我来香港已有一年多了,我最怕的也是和香港人讲普通话。香港人讲普通话不但累,而且常闹笑话,有时真叫急死人。香港人不但普通话讲得不好,而且好多香港人的中文字也写得  相似文献   

12.
香港经济复苏并非坦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可Kun 《开放潮》2001,(8):25-26
虽然特区政府要到8月底才公布香港上半年经济数字,但是近几月来香港经济在各方面的客观表现.已越来越使人感到今年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 承接2000年强劲复苏的态势,港府曾预测今年会在去年10.5%的经济增长基础上增长4%。由于香港从来就是一个国际经济大都会,外围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香港经济的上下起落,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有利的因素;也要看到国际经济的形势变化.特剐是美国经济在长达10年繁荣之后开始放缓——这是不明朗和不稳定的因素、事实已经证明: 正是由于美国经济的放缓,加上日本已经多…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外国人说很中国化,中国人说很西方化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亲身住过上海石库门房子的人,才会对石库门弄堂有深刻的感情。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对此毫无生活体验的香港人,却会对上海石库门倾注极大的热情,居然投资10多个亿,在上海的市中心成功地开辟了一个石库门的“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城市改造的一个亮点,引起了海内外的惊诧和轰动! 他,就是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瑞安集团的香港总部访问了罗康瑞先生,我和罗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握手”了。这次我们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请他谈谈“上海新天地”。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14.
在第八届中国策划师年会上,记者与来自香港的策划名家宗第博士相会言欢。这个有着实业和策划多重经验的专家,对品牌经济和品牌策划别有一番心得。谈到这些话题,宗第说:“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中国的品牌如何借道香港走出去。大家知道,香港是东方明珠,也是世界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是消费品的集散地,世界品牌的亚洲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15.
香港的性格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词:“某某人很港”!“港”──就是很洋气,很能赶上时髦。洋气为什么叫“港”呢?我想也许跟香港有点关系。不是也有人把“帅气”称作“港派儿”嘛。可见,香港在国人的眼里一直是领新潮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自称是“文化沙漠”的香港,却向国内发送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沙暴”——先是武侠小说回归,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铺天盖地,风靡全国。紧随其后“登陆”的是通俗歌曲,从城市到乡村,从舞台到影视作品.男女老少.一“通”百“通”。接下来是电影、电视系列剧,如影随形,没完没了,香港影…  相似文献   

16.
阿丁 《沪港经济》2002,(7):37-39
我曾看到过一份资料,说是在香港的上海人有近80万。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那就意味着8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是上海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香港的这些日子里,我遇到了好多上海人,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两个很上海的女人,由于某种原因,我隐去了她们真实的姓名,但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徐慧 《魅力中国》2013,(17):106-106
赵稀方在他著名的《小说香港》中.认为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英国人的殖民叙述、大陆的国族叙述以及香港人的香港叙述。在英国人的殖民叙述中。香港充当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一个想象范本,以此印证欧洲白人文化的“启蒙”事业;而大陆的国族叙述则以中原心态的中心、边缘构架出发。进行“母亲。我要回来”式的香港想象。两者都忽略了香港在文化意义上的主体性。直至70年代,一种源于大陆价值观却又与之不同的香港意识开始出现,才避渐产生了文学中香港的香港叙述。按照此上的说法,《虾球传》就属于大陆的国族叙述,《我城》和《失城》就属于香港人的香港叙述.代表香港本土意识的萌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可焜 《开放潮》2001,(11):31-32
香港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0月10日在立法会上做作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最后一份亦即就任以来的第五份施政报告。“巩固实力 投资未来”由于今天香港经济正处于内部转型困难、外部环境变坏的交困时期,香港社会对于这份施政报告寄望甚殷;董建华自己也由于客观环境的不利,尤其美国“9·11”事件后世界进入不稳定不明朗的时代而反复思考,几易其稿。董建华在这篇题为《巩固实力 投资未来》的第五份施政报告中,第一段就重申要继续坚持自1997年7月1日以来的努力方向,“这就是以民为本施政,与全社会一起积极面对变化,勇敢迎接挑战,建设一个…  相似文献   

19.
香港覓食記     
随旅行团在香港走马看花旅程已过大半,旅游“菜单”里尚余几天是探亲访友及自由活动。此刻,我却忧上心头:这几天的伙食要自行操办。想到上次来港购物时那“温柔的一刀”,我难免心有余悸。好在来港前,太太给了很大的“自由度”,“在外面用钞票不要太省噢”! 那天,我按“上海时间”晨练後,信步来到湾仔附近觅食。香港真是美食世界,空气中也飘散着一股厨房特有的气味。我在一家粥面店里要了油条、豆浆、鱼片粥及一只粟子肉粽,虽说这些都号称“上海点心”,但实为“改良”的港式点心。总的印象是:油条虽然不长但口味纯  相似文献   

20.
《沪港经济》2009,(2):72-73
很多香港人至今仍对10年前的那段痛苦岁月记忆犹新:股市暴跌、房价跳水、失业大军日日见多……所有这一切似乎才刚刚过去,历史却悄然重演,一场金融海啸突然袭来,让原本还陶醉在牛市憧憬中的港人措手不及,香港的市道在一夜间阴云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