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沂南县促进"非遗+文化""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传统和民俗旅游商品,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了一批融合性强、文化特色明显、可以体验互动的情景式非遗项目活态传播场所,既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又提升了非遗项目对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韩姝  黄永慧  邓光燕 《理论观察》2023,(12):118-121
随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发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非遗传承从田间地头迁徙到互联网,内容与技术适配需经历一定的磨合期,非遗的数字化传播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承载巴渝文化风貌的重庆非遗是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借助网络内容分析法发现,重庆非遗数字化传播系统的“传播主体”“媒介形态”“传播内容”“传递与互动”四个要素面临发展困局,为促进非遗的创新传播、创造性发展还需“政府主导、大众参与”,本研究根据重庆非遗传播情况所总结的发展路径或可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优化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活化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留住这些非遗项目,就是留住我们民族传统的“根”,文化的“魂”要保护好非遗项目,前提是保护好那些非遗传承人,他们才是大地文化的制造者、承载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非遗文献译介可以为艺术传播、文化研究、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以译文各种应用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对今后蒙古族非遗文献的外译也将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开发利用,实现文化创作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大庆市各级机构部门联合共建,利用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发挥馆藏空间优势,试图从数据库平台建设、展览空间建设、新媒体传播、数字化应用、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庆市非遗保护与传播的路径,促进大庆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上海非遗资源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上海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路径,着力推进非遗国际化进程,不断扩大非遗宣传推广渠道,全方位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创新性开发利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上海未来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通过以当代语言诠释历史优秀文化、依托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增加非遗产品的现代设计感...  相似文献   

7.
李默尘 《特区经济》2024,(1):145-148
动画创作作为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直追求提高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平衡。非遗文化动画创作领域,AIGC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来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动画创作作为一种复杂而耗时的艺术形式,也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本文将探讨AIGC技术+动画对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大麦醋具有实用价值、保健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然而具有原真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纳西族大麦醋酿造技艺尚未引起丽江非遗部门的重视.要充分挖掘其非遗价值,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生活传承,使之在生产生活的互动和全民的文化自觉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中,文化交流是重要内容。让区域文化"走出去",需要加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力度。其中英译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外宣英译的难点和亮点,提出了加强英译工作的三点建议:政府引导,积极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搭建平台;促进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发挥地方高校英语师生优势,重视非遗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以翻译美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非遗外宣英译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1.
非遗传播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入,当前非遗传播面临着困境与机遇共存的新局面。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海宁皮影戏的传播为例,探索四种新型传播模式,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装备资源,实现资源、内容、渠道和受众等方面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微时代"的传播潮流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弘扬红军精神,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以"红军微视频"为载体,实现科技和艺术的完美交融,深度挖掘红军遗址资源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精神内涵,将红军故事、红军标语、红军诗歌等红色资源凝聚成短小、精练的微视频.利用红军遗址资源制作出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新意、聚人气、铸魂魄、接地气的"红军微视频",构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的精神力量,强化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多样的传承方式和复杂的保护对象是我国非遗文化保护的最大问题.本文拟从地方政府和高校这两类机构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局限两方面出发,着眼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的方法和方式,充分挖掘政府和高校在这块领域中的独特优势,探索在这两者之间构建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体现科学、合理和全面性,并建立起这两类机构、这两种队伍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长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元宵节期间,在鄞州万达广场内展示了鄞州区的十六项非遗项目,宁波灰雕技艺、民间彩线刺绣、面塑、竹编等非遗项目逐一亮相。其中一对制作精美的龙凤彩船特别夺人眼球。这对雕刻精细、造型别致的龙凤彩船的高宽各有5米多,配有大锣、小锣、钹等乐器,路过的民众无不被其精美的雕刻和恢弘的气势所折服,纷纷驻足观看。这对龙凤彩船就是具有二百年历史的“鄞州成祥彩船”。  相似文献   

15.
无形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的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种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并会在与自己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是与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使人们产生认同,并激发起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二者很容易混淆。该文从“振动”和“波动”的区别与联系、质点的路程和波的传播距离区别、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区别、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成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足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机理模型,并确立了"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和空间互动两种基本模式.结果表明,"微度假"旅游以自然文化资源嬗变、休闲度假价值创造、线上线下技术结合、组团社群结构演变、品牌管理制度变迁等五大功能联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进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营造低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非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大格局下较为热门的文化之一。当下,全国上下开展"非遗热""文创热",随着《中国非遗品牌计划》的正式推出,使得非遗品牌步入中国品牌计划的行列。湛江市级以上非遗数量92项,排在广东省第9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广东都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湛江非遗进行可用性分析,详细将非遗文创的分类及划分与非遗类型、资源存在形态、资源倾向性及可开发文创产品方向关联,再到对湛江非遗保护驱动力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进而就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展开论述,这些为今后湛江非遗旅游文创指明研究和发展方向,也为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寻求更多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我认知的历史依据,也是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精神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隐形载体,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新元素。提升对策主要是从管理体系上建立"非遗"的"教育智库"和"信息智库";打造高校"非遗"传承教育的现代技术平台;创新"非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传播手段,改进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智慧小镇的建设,以南浔古镇作为实地营造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南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南浔古镇非遗智慧小镇文旅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旅游与非遗智慧小镇融合的发展路径: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打造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智慧文旅新体验;通过AR技术重现非遗技艺;打造线上非遗体验平台,辅助文旅发展;建设智旅平台,推动智慧小镇的形成和发展。在传承、发展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丰富古镇旅游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助推当地经济建设,为后续相关的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