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央行自去年启动加息周期后连续五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其调控宏观经济的意图非常明显.在全球性加息浪潮涌动的整体氛围下,央行近期频繁使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本文结合加息背景下的经济运行指标与宏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央行加息政策给宏观经济带来的积极成效和其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9月15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这已经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做出加息决策。至此,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02%提高到7.29%。央行的第五次加息,距离上次加息间隔不足一月,政策出台次数、频率均刷新以往记录,足可见其调控宏观经济的决心,而本次加息的原因和效果无疑会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一、央行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背景及原因分析对于央行的第五次加息,人们并不感到意外。8月份敏感数据出炉后,高位运行的宏观经济,使加息犹…  相似文献   

3.
在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前,7月6日央行突然宣布加息。这是一次迟到的加息,同时是一次犹豫的加息。并不能说明央行试图通过连续的加息进入货币紧缩周期,恰恰相反,是央行稳定货币政策的反映,我们将为目前犹豫的加息付出代价。今年年中CPI处于高位,达到6.4%,下半年通  相似文献   

4.
近期,央行加息的传闻不断。就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说,加息有加息的充分理由,不加息也有不加息的种种道理,两种观点一直都在激烈交锋。加不加息最终取决于高层的取舍,也正因如此.对于加息的传闻,央行方面一直“不予置评”。按经验判断,加息的可能性偏大,若果真如此,这对A股市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5.
李钦 《金融博览》2004,(12):7-7
10月29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说,我没有料到央行会在今天加息。在这个时候,央行加息可能是觉得第三季度的投资比第二季度高了4个多百分点,担心经济局部过热有回升势头。加息肯定会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但从去年开始,央行一直在紧缩货币需求,实际上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加息不是抑制宏观经济需求的好办法,央行加息的效果有待观察,现在不好说。另外,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幅度相当大,根据外资流入和贸易情况看,非正常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占一半以上,去年只占四成。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会诱导外资更大规模地流到中国来,对货币调控不…  相似文献   

6.
经营环境     
《新理财》2007,(12)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宏观调控期待更多配套政策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比前月上涨0.3%,再次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至10月累计同比上涨4.4%,距央行3季度报告预期的全年涨幅4.5%仅一步之遥,显示通货膨胀压力巨大。市场预计央行可能会出台加息政策。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明确指出,把应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及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年内先后5次加息,使1期存款利率调高至  相似文献   

7.
《西南金融》2004,(12):60-60
10月28日,中国央行继1996年以来首次加息,意味着中国在利率上升周期迈出了第一步。此次加息既体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需求,亦体现了央行在金融系统弊病未解之际,实施货币政策时的无奈——暗藏在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将加息的迫切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QDⅡ新政推出以及央行可能再度加息的影响下,近期连续走高的A股市场本周接近平盘报收,沪综指全周仅上涨0.21%。两市B股继续保持强势,上海B股指数全周上涨24.71%,深圳B股指数上涨3.07%。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不排除将继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率等措施以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近日,两条消息引发了人们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高度关注。一是第一季度各种宏观经济数据的出炉.尤其是GDP和CPI两项指标引发了人们对国民经济过热运行的担忧,对于下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更是议论纷纷.见仁见智。二是5月15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社会各方对加息的猜测有了回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央行加息对房地产上市类公司的影响表明:央行加息是对整个宏观经济过热的抑制,使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上升,提高了运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对房地产上市类公司而言,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有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周期正式启动,我国面临的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增加。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现实,构建开放经济两国DSGE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并从货币政策和跨境资本审慎政策“双支柱”视角比较分析我国应对政策的效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境外加息对我国主要经济金融变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国内短期资本外流增加,银行信贷约束收缩,投资减少,产出下降,国内资产价格和通胀率下降。央行通过降低本国利率或跨境资本准备金审慎政策加以应对时,会面临稳产出、稳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三难选择,但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调控,在降低境外加息冲击对我国不利影响的同时,改善宏观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动态     
国家 1 周小川:宏观经济要展开微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可能会对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尤其是货币政策。6月 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表示,要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微调。有专家认为,鉴于目前的贷币供应和投资过快增长的局势,央行下一步仍将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加息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大,微调将是近期主调,央行可能继续采用央行票据和定向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高位运行,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与银行扩张性的信贷投放并存,导致银行间债市发展展示出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特点。整体上看,银行间债券发行及交易规模快速成长,银行间市场资金融通及价格形成功能更为显著;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与二级市场交易利率受加息及加息预期  相似文献   

14.
《财会学习》2004,(3):23-23
新近出炉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使市场的神经重新紧张,开始考虑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资本市场对可能的加息作出了重大反应,股市连探新底,穿破年初1400点,债市阴霾不散。一度平息的加息风波再度袭击,考验着投资者的脆弱防线。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以来,我国CPI持续上升,央行进行了多次加息,我国实际利率为负值。负利率对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投资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鉴于负利率条件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央行应继续采取加息、提高准本金率、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等货币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央行加息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效应,认为加息将有利于消除房地产泡沫,缓解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确保央行加息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家》2014,(4):12-12
巴西中央银行4月2日晚宣布,将银行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由10.75%升至11%,这是巴西央行自去年4月份以来连续第九次加息。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发表公告说,此次加息仍旨在抑制通货膨胀上扬,维护健康的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央行结束了8年以来的降息策略首次加息,预示着我国开始进入升息周期。在此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适应降息周期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这种期限结构将给处于升息周期中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对此,我国银行应选择正确的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破解宏观调控“达芬奇密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近期中国政府密集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昭示着第二轮宏观调控已经来临。央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陆续推出了贷款加息、定向发行央行票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加息等措施来收紧货币流动性;而从中央至地方的房地产调控路线图亦日益清晰,国家发改委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则步调渐急。在这种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下半年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本文将围绕宏观调控路径选择这一主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为了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央行已经在3月18日和5月18日两度加息,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已分别达到3.06%和6.57%。在3、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增幅连续超标,住房和股票等资产价格虚高的背景下,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近期是否加息要看五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