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鸣 《世界经济研究》2012,(10):81-86,89
2015年建成的东盟共同体将主要由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部分组成。迄今,东盟经济共同体推进势头良好,其发展无疑对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新的机遇。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分析了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态势,认为在未来3年里建立一个具有雏形意义的经济共同体是可能的,它将从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开始,即在贸易关税削减为零的基础上,形成货物、服务、投资和技术工人的较低程度的自由流动,并最终形成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成功之路除了需要处理好与10+3和10+1的关系、与"环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关系,与APEC的关系这三对矛盾外,还取决于缩小富国和穷国的差距、实现单一的大市场和产品基地、培育东盟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东盟共同体的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2.
丁杰 《亚太经济》2022,(3):91-9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一体化指标体系,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经济一体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以东盟内部相互投资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区域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差异性会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不同,尤其是产业内分工机制对东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要影响。东盟国家应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区域内贸易自由化,通过重塑产业链分工体系,提升区域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推进东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发挥泛珠三角优势,实现区域化与全球化对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有效应对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益加快。放眼世界,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仅在亚洲就有东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东盟(10+3)自由贸  相似文献   

4.
魏民 《中国报道》2014,(11):21-21
完善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是双方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顺利建成和东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泛北合作和南新经济通道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盟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的、最成功的地区化进程之一,但很多研究认为,东盟的成功在于政治合作而非经济合作。本文特别讨论的是东盟一体化的经济绩效问题。文章认为,东盟经济一体化有着不错的绩效,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对此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试析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盟经济一体化有着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内容上从自由贸易区向经济共同体扩展,范围上从东南亚向东亚乃至更大地区扩展。维持东盟在这两个趋势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东盟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不过由于国家与市场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东盟经济一体化在近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中国在东盟影响力的不断攀升、提升自身的区域影响力并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在东盟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外交措施。这些措施,就其通过对东盟的经援和经贸金融合作来促进双方经济复苏、推进区域化一体化来看,对中国有利;就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在东盟的影响力、与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争夺主导权来看,对中国不利。因此,在借鉴、警惕日本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意识到与其在东南亚展开合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贸易和生产中心,带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龙头已经不再限于日本。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或者是东盟都很难单独推进东亚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中日经济关系的转变,东亚一体化的进程进入更多的反复。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不会停滞,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小范围制度合作会逐步兴起,并最后推动全局性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经济一体化理论并通过对以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研究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前景,指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与以往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条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树立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以外国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商品、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空前紧密,世界经济日益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谓经济全球化,便是上述过程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杰 《中国经贸》2007,(2):36-40
2006年是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年,同时也恰逢双方建立对话关系的15周年,是双方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相似文献   

13.
从发展优势看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富德 《开放导报》2003,(11):22-24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中印双方都认为,中印经贸合作还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因此如何挖掘这种潜力,就成为推动中印经贸合作的重要问题.本文仅从中印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中印经贸合作的现状出发,探讨中印经贸合作的潜力,从而就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促进中印经贸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杜枫 《走向世界》2010,(6):72-73
首届鲁台科技合作洽谈会、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会、济台现代服务业合作洽谈会、济台电子信息产业交流会、台商座谈会等为实现济台之间在各专业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着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加快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第一,亚洲经济合作的机会。在过去20年,东亚地区透过贸易活动形成区域整合程度已经快速上升。统计资料显示,在1998—2002年这15年当中,就东亚地区对外贸易的总额来讲,区域内贸易比重从34%增加到52%,其巾也包括口本。换句话说,区域内彼此之间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就表示整合的趋势是市场机制在推动,这是非常自然、很好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欧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后的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我国也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发展和深化对欧盟的经贸合作,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双边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协调与引导.加强对话与合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要约-回应”机制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20年中,中国与东盟不仅实现了双边关系上的突破,而且在经济合作的制度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何理解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过去20年中的突破与发展,双边经济合作的未来走向如何?为了摆脱过分突出经济双赢的解释框架,作者提出了一个要约-回应分析模型,借助契约达成的模式来突出国际合作机制确立的双向参与性和利益多维性。从要约-回应机制的角度,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的发展可由两个关键的要约-回应博弈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和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倡议。对这两个阶段的案例分析表明,动态博弈国际合作过程中初次博弈尤其是初次发出合作要约对于促成合作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与东盟都缺乏足够的动力来克服发出要约的约束条件,双方不大可能在未来短期内(例如2015年之前)提升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双边经济合作将维持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  相似文献   

20.
有关连接性,其实是走向一体化的道路.我感觉是一个同步化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政治的意愿性进行连接.连接性和一体化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在我看来应该是要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及货品给到我们的成员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