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贸币政策的提法,从以前的“适度从紧”到如今的“稳健”。稳健货币政策的原则是:一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应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在末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以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频繁下调利率等操作手段,实现由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向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50年的简要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根有 《中国金融》1998,(12):27-30,40
一、50年中国货币信贷政策的简要回顾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基本职责。5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适应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货币信贷政策,为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货币信贷政...  相似文献   

3.
政策关键词     
《金融博览》2013,(14):5-5
中国人民银行 要求各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要求各金融机构继续认真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继续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4.
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了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先后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才有。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来实施货币政策意图,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途径。尽管1993年中央银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向货币供应量转变,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但是贷款规模管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基于我国的国情,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实施《商业银行法》取得的初步成效(一)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根据这些条款规定,1995年7月以来,各家商业银行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督,积极贯彻国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强化利率管理,严格信贷投放。使现金投放明显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幅平稳回落。1995年,全国货币净投放600亿元,比1994年少投放820亿元。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各家商业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调整贷款结构,大力支持基础产业、菜篮子工程及农副产品加工,促进了市场物价的稳定,1995年实现了物价涨幅控  相似文献   

8.
王勇 《金融博览》2011,(6):24-27
2011年年初的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确定“将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这是央行针对屡屡失控的商业银行信贷高增长,祭出的货币政策调控新工具。  相似文献   

9.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集金融宏观调控与银行监督管理于一身的运行模式正式结束“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成为人民银行的首要职责。当前,中央银行在履行货币政策职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分支机构职能定位出现偏差、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有限、货币市场不发达和功能残缺影响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等问题、需要人民银行与监管部门通力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行为协调机制等,强化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  相似文献   

10.
叶英男 《中国金融》2000,(12):11-14
七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取向的调整与实际操作的全过程 ,从“适度从紧”到“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出台 ,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压力 ,扭转了因确保宏观经济运行“软着陆”而产生的“通货紧缩”趋势 ,对实现宏观经济运行恢复性增长 ,防范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97年下半年起 ,我国的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 ,要扩大内需 ,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 ,需要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 ,增加信贷投放 ;另一方面 ,由于体制、经济、行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以及多年累积下来的金融风险逐渐暴露 ,特…  相似文献   

11.
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在各自的经济背景下都起到了稳定一国通货、稳定汇率从而稳定一国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目标制代替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成为许多国家追逐长期价格稳定的一种货币政策新框架,在取得长期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上具有更多优点和灵活性。我国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面临国内货币需求不稳定,内部、外部经济不平衡,金融不平衡等问题,在货币目标制和汇率目标制难以实现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的情况下,建议应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做出调整,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2.
要闻回顾     
(2011年8月12日~8月26日)8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1年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26亿元;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多项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进一步向常态回归。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把稳定物  相似文献   

13.
政策信息     
《南方金融》2006,(1):69
央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12月28日起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其中,一年期美元、港币存款利率上限分别提高0.5和0.25个百分点,调整后利率上限分别为3%和2.625%。这是2005年5月份以来人行第五次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央行:2005货币信贷政策达到预期调控目标在济南召开的全国信贷政策工作座谈会上获悉,2005年,人民银行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开发金融新产品,加快发…  相似文献   

14.
李丹儿 《中国外汇》2006,(12):14-15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1994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双重目标改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但12年一轮回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开放国度下尤其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垒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目标是不可行的,无论哪一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不能不顾及“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重目标。在开放经济体中,四重目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体。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兼顾这四大目标,中国亦然。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看,全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对策之一。它足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存量调整总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所以,货币政策的实质说到底是国家如何处理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问题,通过它确定一个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并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综观建国以来我们所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首先,要选定正确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通货,要稳定通货就必须控制信贷总量。而我们一向以“发展经济,稳定通货”为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并且,又多强调它们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储备银行券新西兰的中央银行是新西兰储备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不同,既不是货币供应量,也不是市场利率,而是“现金指标”。“现金指标”也叫“清算现金”,即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国称为“备付金”)。新西兰在1986年向间接控制转变的过程中,取消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完全是为了应付  相似文献   

18.
经营环境     
《新理财》2007,(3)
央行公布2007年货币信贷和金融市场工作重点2月初,在2007年全国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公布了2007年货币信贷和金融市场工作重点: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分析研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管理,贯彻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三是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扎实推进社  相似文献   

19.
陈森 《金融博览》2021,(1):12-13
回顾2020年,货币政策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落实"六稳""六保"、促进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等多重目标中相机抉择,灵活调整。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将从"对冲疫情"的状态向稳健状态收敛,收敛过程中要兼顾连续性。2020年货币政策回顾:在多目标中相机抉择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2020年货币政策调整可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定向降准与商业银行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理  娄田田  牛慕鸿 《金融研究》2015,423(9):82-95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世界各国普遍实施了大规模的宽松货币政策,目前这些政策的效果正在日益弱化且副作用越来越大,市场呼吁货币当局推出更低成本、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的调控政策,在此背景之下,定向调控类的货币政策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定向降准政策。本文以农业贷款作为定向降准政策的代表性调控目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贷款收益与非农贷款收益的商业银行跨期效用函数,在具有信贷配给特征的信贷市场均衡分析框架下,研究了货币当局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并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仿真模拟。结论显示,定向降准具备一定的“调结构”功能,但受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与非农贷款行为选择的临界值限制,在特定区间内商业银行不会扩大农业贷款的发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定向降准政策的效果,定向类货币政策还需要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