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欣 《中国金融》1998,(9):36-36
国际清算银行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评价魏欣今年6月发表的年报中,国际清算银行重点讨论了亚洲金融危机,现将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国际清算银行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首先是宏观经济扭曲与金融部门较为薄弱,其中,金融监管乏力、企业高度负债以及短期债务比例过高是主要...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巨额国际游资一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许多国家深受其害。时至今日,人们想起由于国际游资的无序流动而引发并推波助澜的三大金额危机 (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 )仍然心惊胆颤。我国由于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资本市场尚未开放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国际游资的直接冲击,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周边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可以说近几年来的内需不足、企业效益下降、失业人员增加等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随着…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发展债券市场已成为亚洲决策者们的当务之急。他们意识到一融资渠道,而企业债券市场则能为经济提供重要的长期融资来源.该文以亚洲企业债券市场为研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亚洲企业债二级市场的特征,认为投资者不够多样化、市场微观结构不完善、市场不透明以及投资者无法及时充分地获得发行人信息,是造成亚洲企业偾市场低流动性的突出原因。  相似文献   

4.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评析亚洲金融危机来势很猛,且有向全球发展的势头,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界均非常重视,都在议论,关于危机原因也出现了多种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为以下几种:一种看法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亚洲经济模式的特有产物,说明亚洲经济模式已经落后,需要...  相似文献   

5.
震憾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整个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是亚洲部分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各种弊端,加之国际投机者的炒作所致。本文拟从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讨我国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1、政府长期过度干预金融业务。近十年来,亚洲经济的奇迹是由于部分国家制定的高储蓄、高外债、高出口、高投资和高增长政策下产生的。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比,亚洲的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发展明显滞后,而且长期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首先表现在政府通过制订工业发展计划,要求银行对企业提供大量政策性扶持贷款,使商…  相似文献   

6.
《国际融资》2010,(8):61-64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出口竞争力逐渐下降,债务支付能力相应减弱,债务压力日趋明显。有鉴于此,韩国政府开始取消对投资领域的诸多限制,简化对外商投资的管理手续,并不遗余力地对外宣传韩国的投资环境。加上韩国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纷纷低价拍卖资产,这些均为跨国并购提供了良机。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三年内外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之后出现快速回落,2005年吸引外资净值达63.1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1997年8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时移世易,但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这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是20世纪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最具特殊意义的一次。它改变了历史上大的金融危机多在西方发生的历史,显示了亚洲经济对西方用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从这次金融危机所应吸取的教训,我认为主要是三点。  相似文献   

8.
薛启芳 《金卡工程》2010,14(5):259-260
20世纪末亚洲爆发了自二战以来经济最剧烈动荡的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针对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指出这是20世纪第一次金融危机后不到3年的1997年,爆发了一场金融完全脱序的经济危机,人们称之为亚洲金融风暴。从宏观角度分析,这场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货币危机;从微观角度分析,这场危机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过度负债,财务结构极不稳定,抗风险的现金支付能力极差,即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现金支付能力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很多韩国的大企业不可思议地落马,使不少大财团一夜之间倒闭,也使很多马来西亚的企业集团神话般地破产。严酷地现实再一次警示我们,财务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对企业财务的监测与预警,非常必要且十分迫切。外部金融环境需要进行监测与预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样需要进行监控与预警。  相似文献   

9.
《金融博览》2013,(18):12-12
受美国退出QE时间表明晰化的影响,亚洲市场爆发了严重的“走资潮”,从而导致亚洲一些国家股市大跌,多国货币大幅贬值。不少人开始担心会发生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引发中国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外资最多的五大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墨西哥、韩国、泰国和以收西),除中国外,全都经历了金融危机。国内外有分析说,如果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两年爆发,很难说中国不会被卷进去。国内外学术界也把中国平安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笼 归功于资本项目的全面管制。其实并非完全知。1996-1998年期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大滑坡程度仅次于泰国和韩国。此外,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也有的恢复了对资本项目的全面管制,但还是无法挽回资本流失的局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单纯靠资本项目的全面管制对一个经济已经国际化的国家来说能起多大作用?这就有必要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各种变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以使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轼就在于中国从来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发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日益意识到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救助需要一种地区性的公共产品。作为东亚货币与金融合作的一种中长期方案,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完善本区域金融结构,减轻实体经济对银行部门的过分依赖,削弱举借外债后货币和期限的双重不匹配问题。从规模看亚洲债券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韩杨 《金融科学》2001,(1):38-40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和我国金融形势的分析,表明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已露端倪,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再次受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尽管两次金融危机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一样,但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波动。本文通过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数据,来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品的变化情况,受影响程度及应对措施,进而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泰国金融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理解泰国金融危机是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起点。毫无疑问,泰国金融危机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本文分析了钉住汇率制度是如何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风 《上海会计》2009,(4):48-49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欧洲、亚洲、拉丁关洲.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上市公司粤电力A(000539)2009年的预计投资,剖析增值税转型对其利润及现金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始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严重损害了亚洲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波及欧美地区,成为二战以后对整个世界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东南亚、东亚国家是厦门市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同时,在世界出口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以及吸收欧美投资方面,...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金融危机使欧美诸多银行陷入困境,亚洲地区的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亚洲新兴市场银行受影响程度如何?未来将面,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此,亚洲开发银行学者Michael Pomerleano对本次金融危机对亚洲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首先认为东亚地区银行系统较为健康,但是短期前景不容乐观。亚洲国家对银行系统的救助措施,有助于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但应谨慎运用以免在长期内造成金融扭曲。报告还对银行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发现资本短缺数值约为7580亿美元。经亚洲开发银行ADB授权翻译并发表此文,本刊对原文有所删节。ADBI对译文及其使用免责。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500年的金融发展史中,危机大约每隔十年出现一次。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对危机再次爆发的担忧笼罩着亚洲。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可谓动荡不定。危机四伏,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此起彼伏。亚洲金融危机中倒下了许多东南亚企业,欧美很多“巨人”企业也不能幸免,英国的巴林银行、韩国的大宇集团、美国的安然公司等企业相继灭亡。转向国内,数家上市公司从沦为ST、PT行列直到退市,甚至濒临破产边缘。究其原因,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这些企业自身潜伏的财务风险与危机的爆发。前车之鉴,使我们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与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不完善的银行体系成为危机发生的突破口 在国际金融理论界,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有三种具有较大影响的观点:宏观经济基础论、金融恐慌论和金融体系脆弱论。这些观点都表示金融危机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是多重因素蓄积和作用的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指出,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银行体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