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1.再贴现利率高。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但再贴现利率却保持不变,仍是2.97%,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贴现率则低于2.5%,在资本成本核算上再贴现已不再具有价格上的优势,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为获得较高收入,将持有的贴现票据办理转贴现或到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再贴现利率高成为再贴现业务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从2009年到2010年,票据融资业务大起大落,融资规模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急剧萎缩再到持续下降的过程,同时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需求在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分析再贴现需求效应背后的潜在因素及存在问题,揭示现阶段再贴现的操作意图,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2009年到2010年,票据融资业务大起大落,融资规模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急剧萎缩再到持续下降的过程,同时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需求在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分析再贴现需求效应背后的潜在因素及存在问题,揭示现阶段再贴现的操作意图,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2009年到2010年,票据融资业务大起大落,融资规模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急剧萎缩再到持续下降的过程,同时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需求在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分析再贴现需求效应背后的潜在因素及存在问题,揭示现阶段再贴现的操作意图,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再贴现是很好的货币政策工具纪资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货币信贷的新路子,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有关精神,提出了中央银行减少信用放款,逐步增加再贴现和抵押贷款比重的要求。一年...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9月,人总行将再贴现率提高之后,人行各分行办理的再贴现余额出现了急剧下降,再贴现政策工具效果几乎无法体现,引起业界人士的议论纷纷,本文分析了再贴现萎缩的原因,指出票据市场的发展总体仍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票据市场对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的转变,再贴现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载体——票据市场发展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说明了票据市场发展及对中央银行再贴现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方茂杨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1,16(4):14-15
再贴现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内生性货币政策的理性工具。在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与利率政策趋强的环境中,再贴现业务明显扩大规模,发挥其“预防和微调”的政策效应。今后,为更有效发挥再贴现业务的效应,我们需要解决票据市场发展、贴现利率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密切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再贴现是指持有票据的金融机构在票据到期日前将票据权利背书转让给中国人民银行,由其扣除一定利息后,将约定金额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调整经济结构、信贷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资金头寸紧张时,申请再贴现能够帮助解决流动性问题,以有效防范和化解支付风险。但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在办理再贴现业务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了《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既是对2002年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总结,也明确阐述了2003年货币政策的目标及执行重点。在报告"预测和展望"部分中指出"2003年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完善和灵活运用多种货 相似文献
18.
重新发挥再贴现工具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发放再贴现遵循“真实票据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有不同的贴现政策和额度,与地区、行业、政策扶持相关。近年来,再贴现业务量锐减,基本丧失调控作用。根据相关年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1-2005年再贴现业务余额分别是655亿元、68亿元、64.88亿元、33亿元、2.39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改善和提高经营效益,增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些未达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票据业务呈现持续发展势头,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票据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再贴现业务已成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金融机构对票源竞争的日趋激烈,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票据业务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不能正视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我国票据市场的深层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