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始终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制胜法宝,在我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方略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的85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85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不断进行总结的85年。在新世纪,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既能深入探索其基本规律,又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依靠的是改变现实的理念支持与精神动力的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不断地发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张羽 《中外企业家》2009,(16):64-64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并提出在当前新的机遇和挑战下,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关键在于站在新的思想高度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产物。社会主义"改造"同"改革"不存在矛盾",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过渡时期总路线见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同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推向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徐丙祥 《企业导报》2010,(1):279-282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理解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大有裨益。力图阐释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推进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以其鲜明的实践眼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胡锦涛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结合新的实践并进行不断探索,理清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在逻辑脉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它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在政治学视阚中,需要对于公平正义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问题等加强研究,进一步阐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模式”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显著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所体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性与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才华 《活力》2011,(6):183-18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播事业通过不断改革创新。突显了大发展和快发展。作为宣传媒体。广播人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创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应用在哪些方面,各呈现哪些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会以怎样的模式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指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或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般方法的总称.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思想方法论、 实践方法论、 学科方法论等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内涵.但学术界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克服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刘建军 《活力》2010,(7):63-6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新成果.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成果.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刘建军 《活力》2010,(4):63-6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新成果.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成果.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岳广玉 《企业研究》2011,(8):175-176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大法宝,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条件的。解放思想,对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银川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全市各行各业、各个机关、  相似文献   

19.
唐楠 《东方企业文化》2012,(23):141+13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效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历史进程与实践过程,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肖立东 《活力》2013,(15):49-49
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科学、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使大学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一、在90后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面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同教育.对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社会稳定、国家健康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同教育是加强科学指导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解释了世界事物的本质,解释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变化总的趋势。因此.它能够为90后大学生探寻科学的真理.从思想方面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积极推进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而为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