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唤麟 《旅游学刊》2014,29(10):116-128
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成果陆续出现,目前尚无有关研究的全面综述。该文分别对早期中国古代旅游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与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做了概要梳理,并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1997年以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有所发展,现有成果的研究重点分别为中国古代以及明清、唐宋旅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旅游史、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基于以上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用性评价标准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陆军 《旅游学刊》2006,21(3):37-43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世界级的文化旅游项目,它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它的开发符合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理论.文章梳理"印象·刘三姐"的文脉(R),并对它的市场(M)、主题(T)的选择以及旅游产品(P)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最后总结了"印象·刘三姐"实景主题开发的借鉴意义和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洁 《旅游学刊》2007,22(10):9-10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泛商业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 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以极其丰富的原生性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表现出很多不足.例如,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文化信息的附载.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进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民俗事象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研究、整理和发掘,更谈不上保护,有的地区甚至将本来很实在、很质朴的传统婚俗展示开发成低俗的"强拉硬扯当新郎,进了洞房就要钱"的民俗风情游.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西方旅游的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国新 《旅游学刊》2006,21(6):11-15
在宗教文化背景下,西方的古代旅游有着形而上的神学指向;在宗法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古代旅游有着追求人格完善与人生完善的伦理要求.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中西方的现代旅游表现出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成为日常人生再生产的场所.作为对现代旅游的反拨,中西方的后现代旅游在消解深度模式和实践价值多元的基础上,进行着全新的个性化尝试.  相似文献   

5.
万佳源 《西部旅游》2022,(19):102-104+108
乐山是四川省知名旅游城市,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乐山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但同时,乐山的历史文化旅游也存在着同质化严重、景区建设有待升级、旅游业规模较小及旅游特色宣传欠缺等问题,还没有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据此,乐山的历史文化旅游在国内国际营销中要突出佛文化、演艺文化、休闲体验文化的特色,加大对当地历史文化遗迹的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与知名度,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乐山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龚胜生  徐迎 《旅游学刊》2007,22(3):26-30
中国古代游记是中国哲学土壤中生发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如人类应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人类与自然生而平等的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整体的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和谐的人地现的价值取向、人化的伦理观的实践途径等特点.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对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提升旅游开发商的道义责任,开阔旅游研究者的理论思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州山地文化内容丰富,有多元的山水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在黔西南州,有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本文就如何让打造山地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逐渐消失。在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怎样保存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以此促进旅游业发展,已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以辽宁省沈阳市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总结沈阳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性质与演变情况,研究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指出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活化的路径,以推动沈阳市旅游文化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消费需求下的历史街区旅游空间发展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玉 《旅游学刊》2014,(7):9-11
正一、"原真文化僵化保护"和"过度商业化"两种极端模式: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瓶颈历史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情感、精致的美学艺术以及宝贵的物质遗产等多种文化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旅游是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有效途径,但在缺乏科学管理和调控机制下,历史街区极易陷入原真文化僵化保护或过度商业化的两种极端。一方面,为保护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10.
马聪玲 《旅游学刊》2007,22(8):9-10
由于奥运会具有巨大的品牌传播功能,因此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往往成为奥运会举办国"奥运旅游战略"的重点.对我国而言,在目前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历史时期,举办2008年奥运会必将树立我国大国形象,显著提升我国的全球声誉,这一点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1.
程体壕  张坤 《西部旅游》2023,(21):17-19
<正>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我国著名酒镇,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章对茅台镇酒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进行梳理,基于RMP分析理论对茅台镇酒文化旅游进行分析,指出茅台镇酒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与酒相关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在中国人心中,酒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饮料,还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本文中的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  相似文献   

12.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梁丹丹  熊龙 《当代旅游》2013,(10):89-90
茶马古道源于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游览。同时茶马古道的研究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分析茶马古道的人文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茶马古道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旅游已是一种朝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建 《旅游学刊》2012,27(10):7-8
旅游的含义其实是不可界定的.这不仅因为旅游意味着流动,而且无论作为产业还是文化现象,旅游本身也处在历史演变之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进一步解套,加上旅游目的地由内地的华夏名胜向周边其他非汉族群的寺庙、神山等具有宗教特色之新开发"景区"的转移,旅游在中国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属性和功能:朝圣.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经济史看旅游起源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0,15(1):68-71
目前有关旅游起源不同认识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原始人类的出行。本文不同意以原始人类迁徙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来否定其为旅行或旅游,认为西方古代经济史提供的基本事实表明,近代以前与谋生相关的旅行、特别是商业旅行大都曾程度不等地带有被迫和求生的色彩,因而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被迫性和求生性都不宜作为区分原始迁徙和古代旅行的标尺。本文提出,原始人类迁徙与后世旅行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不具备旅行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小波 《旅游学刊》2007,22(11):21-27
旅游城市连绵区集中体现了我国区域旅游最高发展水平,具有深化竞合的迫切要求.旅游城市连绵区遵循网结构博弈模式,文化资源整合须依托强势文化并科学统筹内部、外部、有利、不利四方面因素,即由"纵横聚焦"来实现,据此本文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模型.宁镇扬旅游文化圈应确立"封建-民国时期数度辉煌的南中国中心"形象定位并以此为中心整合文化资源,进而谋求其在长三角竞争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本文重点探讨如何结合国内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国内研学旅行教育刚刚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的前提下,依托文化、教育、旅游各相关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由点及面,在全域旅游的视野下逐步形成链式文旅教育产业体系,助力国家提升全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旅游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整个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旅游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继"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主题之后,国家旅游局在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乡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即在中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据统计,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胜遍布乡里名镇,而且自然风光优美独特具有田园特色,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序幕的开启,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可以使有价值的古民居,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自然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因此山西应把农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发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瑞 《西部旅游》2023,(24):66-68
<正>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基础要素。湖北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拥有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转化的条件。但是襄阳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旅游文创产品质量不高、旅游转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襄阳历史文化资源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转化的质量,通过打造主题公园、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展历史文化创意节庆等方式丰富旅游转化的形式,不断创新文创产品,丰富宣传手段,擦亮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