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2.
张建英 《魅力中国》2010,(19):245-245
拓展阅读即学生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进行扩展性的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阅读的方法有:文本阅读与电子读物相结合;文学经典阅读与影视剧相延展;以说话训练促进阅读;阅读与编辑相辅相成,以编促读;加强拓展阅读指导,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文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读"的能力,通过分读、听读、默读、诵读、熟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让学生切身体会语言的精彩,感悟人生的哲理,陶冶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呢?叶圣陶先生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中感悟的关键便是"披文入境",借助文本进而"明象体情".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文本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达到感悟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5.
冯艳景 《魅力中国》2010,(24):126-126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消除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巧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好学乐学,以教学魅力征服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晓辉 《魅力中国》2010,(27):114-115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7.
丁凤琴 《魅力中国》2010,(2):109-109
前段时间参加了大市组织的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有幸获得了一等奖,这次赛课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可见文本解读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王瑶  王赈阳 《中国西部》2014,(21):54-58
<正>作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是教师公认的"老大难"问题。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阅读促进写作无疑是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通过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既践行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又  相似文献   

10.
刘文春 《魅力中国》2013,(8):238-238
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一信息输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读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有效地阅读,通过文本输入,使学生获取和处理文本信息。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化所学内容和语言,并进行语言输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积极创设文言语境,培养文言语感;综合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遵循学习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方荷 《魅力中国》2010,(17):260-26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载负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这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之博大精深,题材之广泛多样,令人震撼。因此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文言文大多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比较遥远,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对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学生初学文言文会遇到句点不断,音读不准,意读不懂等很多困难,从而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顺利度过开始的困难期昵?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刘飞 《魅力中国》2010,(15):144-144,146
文言文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了解并继承中国悠久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有“我的感觉”、“我的感情”、“我的认识”、“我的思考”,教会学生有效地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培养自己的文言文学习与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资源,探求高效率的文本阅读方式.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文重读"、"讨论商榷"和"续写改写"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文本研读能力和文本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且感悟、获取、愉悦.然而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愿意自己读,总希望听老师讲,而且缺少感悟,较少获得,产生不了阅读的愉悦和冲动,不能很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和学生互动,以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7.
马祥武 《魅力中国》2014,(17):200-200
今年来,高考中阅读题的分量重,分值高,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古诗文阅读两部分,文言文阅读4小题共19分,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11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4小题共25分,总计阅读题的分值为64分。所以做好阅读题,直接关系语文考试的成败,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性阅读是指把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由于"研读"更加强调阅读活动内在"研究"机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精准地提炼出课文研究主线与研究专题,以及努力做好课文"超文本"信息的"链接"呢?现就《父亲和鸟》一文教学,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把握课文主题,构思课件《父亲和鸟》一文突出体现了人、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课文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  相似文献   

19.
姚明申 《魅力中国》2013,(13):141-141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也增加了不少。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经典名篇的诵读和背诵的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翟亚琼 《魅力中国》2010,(30):61-61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在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阅读的时间,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