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和《列子》对生死大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两者都持天道自然、生死命定论的观点,都有生死气化、生死齐同思想的显现,只是相较而言,庄子阐述的更加详细而深刻。虽然两者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但是在生死观的旨归上确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3.
4.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范畴。庄子重生贵生的人生态度、安时处顺的精神境界、肯定自我、知足达观的人格修养给当代大学生以启发,改观大学生麻木冷漠对待生命、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和死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6.
7.
<庄子>中的处世智慧流传至今,其思想对现代人认识世界、价值取舍有着诸多影响,而庄子处世智慧中的超脱和逍遥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庄子不为世俗羁绊,有着过人的智慧,他欣赏世间每一事物,享受生命每一刹那.庄子的游刃有余;有用无用;福祸相依;生死观等等,这些处世智慧,对于帮助人们洞悉万物存在与人间价值的玄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相似文献
9.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相似文献
10.
11.
12.
庄子和尼采同为离经叛道的哲学家,他们孤傲不羁,在哲学观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追求自由,高扬人性大旗,对当时主流的哲学观点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他们的学说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人学说的思想内涵却截然不同。比较庄子与尼采的哲学观点,对我们发扬人本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伤痛。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无奈。在此背景下的宗教的魅力才会难以抗拒。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安乐死成为凸入人类视野的新问题。安乐死的提出及由此引发的纷争在西方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在我国,尽管医学界和理论界对此不乏研究,普通人却较少对此进行认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传统生死观念存在差异:一是对死亡本质的思考不同;二是珍视生命的目的不同;三是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5.
16.
生死问题,历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谓生从何来?死至何所?生死是如何形成的?生死又有哪些类别?如何看待生死?又如何才能超脱生死?对这一连串极为深奥玄妙的人生哲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日本文化中有着独特的生死观。认为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和生是同等灿烂美丽,所有的人死后都能成佛。另外日本人通常认为合理的自杀是道德的一种升华方式。这种独特的生死观是由日本社会所特有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审美观、民族性格和行为方式所决定的。它对日本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创造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造成了自杀率的奇高和自杀性文学的异常兴起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