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大凡名篇,往往是无意所作。荆轲刺秦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慷慨悲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相思缠绵,都并非文人于斗室之中焦思苦琢而来的。陈予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一种无意所作,同时更是一种胸臆的自然宣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红楼梦》中《红豆词》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鉴赏评析。对比分析了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解析了两个译本的异同与特点。《红豆词》的英译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乃译诗之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冬  刘月 《理论观察》2023,(3):132-13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书自发行以来,就被译成多种版本并为多个国家所欢迎。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热度较高,本文便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对其翻译方法作了简要分析,在分析时,主要以中国特色词汇和典故为主;此外,本文对其三个治国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和“人民至上”进行了阐释。在文章最后,对其价值影响提供了本人的见解并提出了在对外传播中应该注意的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传播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解读中国的治国理念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对外传播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速度。  相似文献   

4.
《聊斋》作为一本文言小说集,句式十分灵活多样,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其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性和节奏感,本文以《聊斋志异》几个英译本为分析、比较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造成的句式翻译差异,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胡晓晓 《魅力中国》2010,(33):167-167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经典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本文从胡庚申教授的适应选择论出发,从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三方面对张友松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张友松的译本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中处理特殊语言现象对应采用何种策略一直是令译者左右为难的问题。作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关联理论出发,从语言层面对老舍先生作品《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特殊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研究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要在提升译者在翻译具有浓厚中国语言特色的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霜 《魅力中国》2013,(23):281-281,230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本文简单介绍了《论语》的主要英译本的特点及其在西方的接受和影响,指出了《论语》的各种英译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翻译者们应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各种文化的原汁原味。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部分译例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分析译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来阐述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亲英 《魅力中国》2014,(12):236-236
《活着》是当代小说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悲剧小说。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好评,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向世界推广。这部作品的英译本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译的。英译本中运用了生态翻译学的思想,使得其成为翻译界中的典范。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点,对白睿文《活着》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力求揭示翻译的本质,希望能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胡波 《重庆与世界》2016,(26):82-87
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统计了《魁北克民法典》和我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中出现的4个情态动词,即shall,may,must和should。结果发现,民法条款中shall和may使用较多,而must和should使用相对较少,我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中不分具体的情境,出现过度使用shall的情况,may可以等同于汉语中的情态动词"可以",在否定意义中则表示"不得"。  相似文献   

11.
张亮  王晓丽 《理论观察》2023,(3):137-141
本文以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英译本中的态度资源的总体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通过分别使用判断资源、鉴赏资源和情感资源,《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英译本向世界表明中国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开创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全球治理新局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籍《道德经》译本数量众多,然而汉学家译本尤为受到关注,其中比较权威的译著学者有美国的R.B.Blakney和中国的辜正坤、陈荣捷等著名专家。本文选取了上述三位学者英译本中的第九章为例,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译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及物性系统作为一个语义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对唐诗《塞下曲》的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原诗与英译文以及不同译文之间的及物性,对译文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及为该诗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时应灵活处理原文与译文过程类型之间的对等关系,力图达到与原文的形式与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弹歌》一直被当作原始歌谣的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中进行讲授。然而,通过对《弹歌》出处、形式、结构、语言特点的考察,可以证明该歌谣并非是反映远古时代的一次部族打猎过程,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孝子之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拥有恒久的艺术魅力,然而与此同时也给其翻译带来极大考验。本文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对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寻隐者不遇》的九种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只要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多加考量、挖掘和探讨,是能够保持古典诗歌各个方位美感的。  相似文献   

16.
剧本语言的独特性如动态表演性,决定了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从语用经济性出发,分析英若诚英译本《茶馆》,可看出语用经济性与动态表演性的“合力”对戏剧翻译的启示有三:以塑造人物性格为出发点;再现口语化特征;表演第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余欢 《魅力中国》2010,(23):281-281
文化身份观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翻译实践中。本文试图立足于文化身份观概念,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文化身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他们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和翻译,探讨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借助语法隐喻的语气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旨在表明语气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并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首次文摘     
“白日依山尽”释疑 拜泉县委宣传部田谷同志来稿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但对《登鹳雀楼》的首句“白日依山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古韵     
冯一尘 《走向世界》2014,(43):26-26
设若用一幅山水图景勾画济南,那么应先于何处着墨?大抵,是山。因为一个名字——历山。它,比"泉城"更加古老。"陡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道德始祖虞舜躬耕历山,抚琴以歌《思亲》,明德天下;吹箫以奏《大韶》,凤凰来仪。虽帝子南游不返,娥皇女英千泪,但虞舜文明早已融入历山脚下那舜井之水,南流而浸润中古老城。登千佛而远眺,敛尽一城山色,齐烟九点,苍然深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