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脱离群众的危险是一个隐伏的执政难题,着力构筑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课题。在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所体现的"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和遵循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依然是其现实存在的根本依据,也是执政党解决执政难题的不二选择。面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执政党需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更加开阔的政治视野和智慧,重新赋予群众路线理论时代内涵,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总结执政党长期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丹 《黑河学刊》2007,1(6):74-7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利益结构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新的执政理念,不可忽视的是加剧的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正义"程度低等现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推动历史文明演进的精神动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党中央依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历史课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在实践  相似文献   

5.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也是先进政党的显著标志.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第一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纳入党的本质内涵,是对先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水平的理性自觉,表明了党要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1世纪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党的执政规律深刻把握而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而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尊重人类历史发展轨迹,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秦宁 《改革与开放》2013,(8):187+189
佛学具有智慧和美感,它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起源于人的生命需要和情感需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人类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佛学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笔者通过对佛学"不迷心自明,不染心自静"、"以退为进"、"五戒十善"、"因果报应"、"圣道佛法"等五个重要义理的分析,评析佛学推崇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追求能力和公正合题是历史发展的启示,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发展主体的角度,即人的角度来说,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人类社会历史的展开就是人的能力发挥的过程;人的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深层推动力;人的能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史从价值角度说,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人类对社会公正追求也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一个过程。人的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而且在这个客观历史过程中,二者是彼此相处促进、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何亚斌 《产权导刊》2004,(10):12-14
(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次全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主要任务是五个"要坚持".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全会要求全党紧紧围绕五大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笔者深切地感到,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做好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0.
王楠 《新西部(上)》2013,(Z2):119-120
文章解读鲍曼的《被围困的社会》一书。在书中,鲍曼将现代人类社会分为"全球政治"和"生活政治"两大部分。分析了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政治的最大问题是民族———国家的力量逐渐衰退;第二,全球化及技术的变化,人类不再有能力理性地控制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未来是失控的;第三,世界上一切都在流动,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前进,我们才会更加安全,停滞不前就会沉到水底。  相似文献   

11.
资本扩散的无尽过程不断将整个世界卷入到资本的循环圈,从而呈现出了一个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和怎么对待世界性问题。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凝聚各国共识,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的提出,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也就是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它既不是先天存在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呢?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指导全党进行新时期伟大实践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是对我党近八十年奋斗历史的科学总结.运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和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李东祺 《发展》2007,(3):12-13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执政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则系统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由此可见,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与开放》2005,(2):1-1
<正> 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也是利益再度调整的过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利益整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对十六大关于建设"更加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也意味着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本质的认  相似文献   

15.
王苾 《发展》2006,(1):51-5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诠释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目标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事关全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  相似文献   

17.
正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天津市河西区坚持推行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考法"引入干部任用程序中,走出了一条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的新路子,为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对土地制度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土地问题便成了人类社会的主题。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土地有关。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土地所有权一直沿着"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这样一条曲线在摇摆,集中与分散成了中国土地产权的主要变更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