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4-2018年安徽省16个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安徽各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产业集聚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产业集聚能够显著带动省内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安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应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集聚和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做强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单一产业集聚向两产业协同集聚方向发展成为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假设,计算全国2013—2020年31个省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并构建计量模型讨论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回归结果上来看:证实了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对北方地区影响效应更显著;并且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与单一门槛值,当文化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跨越过门槛值后,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发挥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发挥协同集聚优势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一些产业区和专业化生产地区的快速增长中可以看到,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一定程度的产业聚集,然而却出现了产业和经济衰退的状况。本文以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各行业的产业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依据产业聚集理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聚集,彻底改变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渔业经济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描述渔业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影响以及渔业产业内部结构之间的关联变化.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渔业经济综合实力进行量化评价,计算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而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大区域的渔业经济地域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力提高我国渔业经济的综合实力、优化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制定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马歇尔的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地区特征,建立海洋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2006-2012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得出,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促进海洋产业集聚的显著因素,劳动力市场共享、地方政府竞争和对外开放对海洋产业集聚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各地区应综合考量各自比较优势和地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影响因素促进沿海地区形成最优化的海洋产业集聚,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文运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分析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海洋经济分异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集聚对区域海洋经济分异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部性、涉海生产要素差异、专业化分工与竞争等方面引致区域海洋经济分异。这就要求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以优化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从而避免对海洋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区域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地区区域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而目前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适当提高集聚水平有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防止集聚过度的前提下,应合理利用海洋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区域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关于"资源诅咒"与"资源福音"的争议在西部地区一直存在。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四川、陕西、新疆、青海、甘肃五省,其油气资源产业集群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是本文探究的核心命题。基于对西部五省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的客观分析,选用区位熵对西部油气资源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将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为资源外部性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同时,基于2003—2018年西部五省油气资源产业的产业集群度和地区GDP数据,对油气资源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产业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同时,政府干预、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等系数显著为正,与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相符。但由于现阶段油气资源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趋于饱和状态,即使提高人力资源的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目前并不显著。推动油气资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加强油气资源产业国际合作将是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以不采伐木材而获取经济产品的特点,使其成为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探究其产业集聚特征及产业生态效率对深入研究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度及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呈"西高东低"态势。但是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呈"西低东高"的态势;(2)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效率均存在空间依赖性,两者的空间分布呈"高-高""低-低"聚集状态的省份分别有20个和27个;(3)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全国范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上升0.4410%、0.4879%和0.5438%,并且产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外溢效应,而产业集聚呈现负的外溢效应。因此,我国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应将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在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制定突出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的港口资源便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浙江省跨世纪产业布局总体思路是:实行点轴开发,促进产业带的形;加强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开发海洋产业,扶持贫困山区,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温台沿海地区以及浙赣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三大重点区域,因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亦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有条件放开河鲀的养殖和销售,河鲀养殖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河鲀养殖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能为研究河鲀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河鲀养殖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对2008-2017年中国不同地区河鲀养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海水河鲀养殖区域存在北方如河北、天津和辽宁等地区集聚水平下降,而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区集聚水平上升的趋势;淡水河鲀养殖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和福建地区,其中福建的集聚水平维持稳定,而江苏持续下降,广东则逐年上升。通过与已有养殖鱼类的集聚现象研究比较发现,河鲀养殖产业形成集聚的原因与其他鱼类基本一致,但政策在短期内对于不同品种的河鲀市场及集聚现象的形成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建议基于养殖产业集聚背景,建立可追溯系统,保障河鲀产品质量,提升河鲀产业加工技术水平,促进河鲀市场流通;同时建议利用集聚效应,弘扬河鲀文化建设,促进河鲀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乳业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内乳业从饲草布局、奶牛养殖、原料乳加工、市场格局等迎来大发展的利好时机。产业集聚是当前乳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研究乳制品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对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利用1992-2017年中国省域乳制品产业相关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乳制品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及乳制品安全等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乳制品企业、奶站、奶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增加了乳制品产业内各环节的关联性,显著增加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乳制品产业竞争力,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最后在微观层面,各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打造乳制品产业集聚区、乳业振兴及质量安全管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的现实,本文从产业空间集聚的角度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共同影响着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从而缩小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金融产业集聚指标体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得到了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并揭示了两者之间耦合度水平差异背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内在机理,同时利用Arc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对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划分更加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静态指标区位熵为基础,加入产业集聚指数这一动态指标来衡量林业产业聚集的发展态势,构建林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模型,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林业产业发展态势划分成四种类型:强化态势、形成态势、退化态势与劣势发展。整体上看,长江经济带林业产业集聚表现为强化态势和退化态势的省市较多。表现为强化态势的地区为安徽、江西、湖南、贵州;表现为形成态势的地区为上海与江苏;表现为退化态势的地区为浙江、四川、云南;林业产业集聚劣势发展的地区为湖北与重庆。结合各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特点分析态势形成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战略的优化、龙头产业的带动是林业产业聚集表现为强化态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林业产业以强化态势集聚,根据各省市林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的特点提出了因地制宜采用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拓展产业发展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地理联系率、区位熵指数和莫兰指数等计算,分析我国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探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一是我国粮食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表现出稳步增强的趋势,不同粮食作物地理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区域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差异不断拉大,部分粮食作物生产趋向高度集聚在少数特定粮食主产省(区);三是随着我国"粮食生产—人口承载"的地理联系率持续走低,粮食产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四是我国粮食种植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但不同粮食作物生产的空间关联程度差异明显。为此建议,要从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深入推动粮食集聚化生产和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执行的是统一的产业发展政策,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标准使得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为了改变由此带来的区域失衡,本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在相关区域规划和指导性文件中明确了产业发展政策,但是政策针对性带来的各地区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仍时有发生.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改变产业空间的无序发展状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达到有效引导产业空间的形成与集聚、科学合理配置产业空间、高效利用国土资源的目的,就需要在编制新一轮国土规划中,将产业空间的发展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和对象.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区位熵指数法、地理探测器和GIS空间分析法等对2009—2019年贵州省旅游产业聚集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旅游产业聚集度处于全国较高水平,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贵州呈现出中、北、南部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较高,东、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现象,但异质性正逐渐减弱,聚集状态趋于均衡;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取决于单一影响因素;在研究时段内,贵州旅游产业呈现出以经济、市场条件为主导的聚集特性。贵州可以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丰富产业业态、提高产业市场化水平、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产业聚集,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