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一五"时期,为了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状况,国家决定在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兴建的项目主要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三五"时期,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作出了全国按一、二、三线进行战略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大后方的决定,从而形成我国工业建设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区域政策从均衡发展战略演变为以效率为中心、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的开发形成了战略重点,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从计划走向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放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既有公立也有私立,而且私立学校占很大的比重。1951年之后,国家开始实施院系调整,以一刀切的方式在短短两三年内将所有的私立高校改为公立。私立学校突然公有化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资金来源、学生生源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上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而私立高校与这种战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性。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私立高校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设置系科,偏重文科而理工科较少,不能为战略目标服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压低劳动力成本,这也和私立学校收费高相冲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设施城乡差异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以农补工"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对城乡实施了不同的基础设施供给策略.随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现行基础设施供给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供给差异.这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文章对我国基础设施城乡差异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以期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的影响。文章证明,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更低的城市化水平和更高的城乡工资差距。在静态框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城市就业水平降低;由于城市吸纳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农村工资水平下降,城乡工资差距拉大;赶超程度越大,城市就业越少,城市化水平越低,城乡工资差距越大。在动态框架下,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降低资本积累率,导致更慢的城市化进程和更持久的城乡工资差距;赶超程度越大,城市化进程越慢,城乡工资差距缩小越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实施"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6.
下篇:前苏联及俄罗斯军事工业体制与战略 (一)前苏联军事工业发展模式 前苏联在立国后经过短暂的反复,最后选择的是加速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超越"战略,相应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此形成.前苏联军事工业成为这一战略和体制最为典型的代表和当然受益者.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持强大的军事机器争夺世界霸权,一度成为前苏联占第一位的战略目标,因此,军事工业既是前苏联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苏联保持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探讨为何要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现代史研究绕不开的议题。尽管众多学者给出了诸多原因,但却总有模糊笼统、不够透彻之感。究其缘由主要在于未能结合“一边倒”政策之时空背景。此外,对于“先重后轻”与“先轻后重”两种战略和重工业发展的民用军用方向的比较研究也略显不足。为此,本文将从“一边倒”历程的阶段性探究出发,来解读该战略的阶段性内涵,并在比较研究中评析相关理由,力图从历史逻辑上展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意义与本质所在,并就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肖翔  武力 《开发研究》2015,(1):150-156,2
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了赶超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技术引进无疑是后发国家最快捷的发展道路。1949—1978年,我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50年代以"156"项为核心的从苏联的大规模技术引进;70年代前期以"四三方案"为核心的从西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文革"结束后以加快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个时期的技术引进集中于重工业领域与实现工业赶超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大规模高端的技术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技术引进的决策权过于集中,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存在明显的"刚性"特征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倾斜态势: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造成了我国出现了了大量的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确立了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即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后,重工业产品定价机制也完成了由市场向计划的迅速转变。1957年以后,在"赶超"和"备战"的双重作用下,资源更加向重工业倾斜,而作为维护这种战略的工业产品价格也在计划价格的框架下曲折运行。在这个时期,重工业产品的计划定价存在着导致价格结构扭曲的内在机制,在赶超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总目标下,无论是价格调整还是放权式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内在机制的作用。最终计划价格机制所带来的重工业产品价格结构扭曲给工业化推进及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加快出清僵尸企业,是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推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旨在鼓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府发展战略会显著提高当地企业僵尸化的概率,且这一影响对公有重工业、中西部以及上游行业公有制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可能是造成中国僵尸企业情况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理僵尸企业需要从源头出发,政府应充分发挥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作用,因势利导地制定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防范僵尸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全国各地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但我国整体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据《2022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180个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60位,可见我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之路任重道远。资源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变原有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减污降碳,提高环境绩效,加快完成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刚 《辽宁经济》2003,(9):14-16
二、影响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利用辽宁工业自然资源禀赋、跨越辽宁产业发展阶段、运用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起来的国家重化工业的基础地区。在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项。其中:冶金4项;能源11项;石油1项;机械国防8项。老基地在提供基础原材料、工业设备、军工产品、技术力量和财政收入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个最终品种类和中间品种类均为内生决定的动态模型,同时考虑重工业投资和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通过比较分散经济下和社会计划者经济下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分析私人对重工业投资是否不足,以此来考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否合理.由于生产方式越迂回,生产效率越高,重工业投资具有正的技术外部性和正的金融外部性;由于消费者偏好多样性,轻工业投资具有正的金融外部性.重工业投资的外部性始终超过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所以私人对重工业投资不足.如果不考虑补贴造成的扭曲效应,需要一直对重工业投资进行补贴,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和重工业投资的外部性的差距越来越小,所以对重工业投资的补贴应该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5.
站在更高、更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需要重新审视农业在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工业优先情结、以及忽视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制定和实施了“工业优先”、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城乡分治”、“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下,新的体制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确立了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即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后,重工业产品定价机制也完成了由市场向计划的迅速转变。1957年以后,在赶超和备战的双重作用下,资源更加向重工业倾斜,而作为维护这种战略的工业产品价格也在计划价格的框架下曲折运行。在这个时期,重工业产品的计划定价存在着导致价格结构扭曲的内在机制,在赶超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总目标下,无论是价格调整还是放权式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内在机制的作用。最终计划价格机制所带来的重工业产品价格结构扭曲给工业化推进及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而资金积累缓慢和供应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本地区轻工业发展步伐和市场化改革进程均相对缓慢.优先发展轻工业可以达到优化西安市以及陕西省产业规模结构的目的.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战略:一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二是培植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发展边贸经济;四是扩大轻工业规模;五是建立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六是改善环境,吸引外资;七是开发人才资源,搞好人才积聚.  相似文献   

18.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经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张璐 《北方经济》2009,(1):68-69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乡统筹的契机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 1.赶超型发展战略促使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中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民收入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且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由此,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中国形成了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的二元经济体制,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化和户籍制度等等.中国得以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是,这种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发展,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的关系,提出环境审计产生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开展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水泥工业清洁生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排放和高资源投入的产业,尤其是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在水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潜力很大。本文对水泥工业清洁生产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