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区域旅游合作大战略——再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区域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桂林旅游业也必须实行区域合作大战略,构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培育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的大平台应当从形成共识、整合规划、基础建设、宣传促销、企业合作等方面推进。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婷 《改革与战略》2012,28(2):106-109
文章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将面临更广阔而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阐述泛北部湾旅游圈的范围界定及发展框架,分析了该旅游圈旅游合作已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构建合作机制、深化政府间合作、突出广西核心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旅游通道、完善资源配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培养旅游人才、推进泛北泛珠和国际旅游岛强强联合等九大协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桂林市旅游业不断发展,对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速度也在加快,因而对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因为通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估,可以避免生态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从而有利于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运用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构建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得出"一般适宜"的评判结果。这一结果表明,对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不能大规模地开发,只能实施小规模的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4.
漓江,是桂林以至于全中国的重要财富,近年来,漓江的生态环境随着桂林经济的发展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保护漓江的行动刻不容缓。而现行保护漓江的执法体制中还存在着如职能分工不明、执法力度不够等相关问题,因此从漓江保护工作的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中国当下的法治水平,认识以漓江保护综合执法执法局为核心的新的综合执法体制的优势,建立以漓江保护综合执法局为核心的新执法体系,理清执法局的运行模式,就成为了漓江保护工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漓江旅游资源经营现状出发,指出应利用系统工程方法来提高漓江旅游资源的经营效益,提出政府优化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居民营造文化的观点,并结合漓江旅游资源可供经营的要素,给出了漓江旅游资源经营的产品经济模式和环境经济模式以及两模式下的具体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景观房产的定义、类型以及开发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桂林环城城市度假带的景区景点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和形象特性,提出了景观房产的开发主题以及开发要点,并从旅游与房产开发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桂林景观房产的对策建议,指出这是漓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漓江流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分析了社区对旅游目的地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从保护资源和促进发展两方面来进行社区建设的策略,并从文化建设、产业更新、旅游参与和人员素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漓江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资源之一,是桂林旅游发展的灵魂。漓江的旅游开发既有有利条件和机遇,也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漓江旅游开发的战略主要包括:国际化发展战略、多元化经营、形成国际品牌、实现社会效益、树立旅游形象、开发专业人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游憩机会图谱(Recreational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是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工具,又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提供某一游憩机会)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本文从ROS的理论研究出发,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探讨ROS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构建,并以神农架景区为例构建ROS。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武汉城市旅游圈的资源赋存现状作为研究基础,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武汉城市旅游圈一体化程度的盲区与不足.提出了城市旅游圈空间一体化以及营销一体化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旅游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旅游业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及典型性.文章结合环渤海旅游圈各城市的地域、文化、经济等特色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在对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环渤海旅游圈4个城市旅游纪念品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点—轴—圈(带)"作为旅游圈构建的基本空间结构特征,不仅是区域旅游竞合的有效模式,也是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旅游圈的集聚效应和区域特征,提出旅游圈的构建需要依托四大要素,即城市圈(群)、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和交通区位。并针对旅游圈构建的空间结构模式、优越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丹  吴杨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2-125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旅游地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山东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文章提出了构建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的现点,分析了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发展的优劣势,从网络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市场促销、旅游形象、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南海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区,集聚了发展现代邮轮旅游业的综合要素。文章提出邮轮旅游圈概念并以海南省为基点阐述了"一路、二湾、三环"的南海邮轮旅游圈战略布局,即共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邮轮品牌,区域整合及参与北部湾和泰国湾邮轮运营,规划开发环海南岛、环三沙群岛、环南海邮轮旅游航线。对邮轮旅游圈构建的基础条件、运营状况、航线规划作了相关的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6.
正漓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漓江的开发和保护依然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漓江流域水毁问题严重,生态公益林补偿过低,漓江沿岸第一、第二重山列入封山特区,群众的耕、种、养受到制约,收入来源受到限制;道路交通落后增加生产生活成本,环境保护规划未切合沿岸实际,群众建房艰难;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完全充分、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内绝大多数群众没有享  相似文献   

17.
谭静娟  罗伟  张修龙 《特区经济》2009,(12):195-197
依托区域经济圈建立的机遇和优势,建立区域旅游圈是许多地区旅游发展的共识。武汉城市旅游圈是在武汉"1+8"城市圈基础上提出来的,其范围跟武汉"1+8"城市圈一致。文章结合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基本特征,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协作机制,政府要在政策、规划、利益、形象和融资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同时企业也要从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协作和共享,以期对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质公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推动地学科普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些困境,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发展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挖内涵、重视科普、严格保护、整合资源和打造特色等五个方面路径,以期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长三角旅游圈的安徽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军  崔郁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4-8
安徽旅游业作为大长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大长三角旅游圈内旅游资源区域特征、旅游经济区域特征、旅游支持系统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旅游业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的优势、劣势,指出安徽省应采取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实施精品战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等战略更好地融入大长三角旅游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区域内旅游圈的合作也要求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圈合作发展的理论诱因和现实条件分析.初步探讨了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圈的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