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之后的分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康 《改革》2013,(2):5-10
中国财政体制如何处理集权-分权关系,为人们所反复讨论。回顾总结已有的改革,应特别注重由"行政性分权"转为"经济性分权"所内含的制度变革逻辑。分析1994年以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不可陷入似是而非的"因地制宜"论和简单看待中央、地方收入占比高低,而应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大局对财政制度规范的客观要求和中央、地方事权合理化这一"源头"问题,处理好扁平化、地方税体系建设、理财法治化与民主化、转移支付合理化等重大问题。较适当合理的中央、地方收入占比,主要应是在制度建设、机制变革中自然生成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推进"法治财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法治财政"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通过六个加强推进六个机制的建立,推进"法治财政"建设的主要措施,即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完善财政立法机制;加强财政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依法理财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培训培养机制;加强财政绩效评价,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加强政府财权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理财过错责任追究,建立健全惩戒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法治财政".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根本上阐明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中国财政先后形成高度集中财政和公共财政,并正在构建现代财政.财政理论研究也以解答"财政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为核心命题,先后形成体现财政集中化内涵的国家分配论和体现财政公共化内涵的公共财政论,并正在构建体现财...  相似文献   

4.
"财政悬崖"是美国奥巴马总统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不仅对美国经济复苏是一种打击,而且也会威胁到全球经济复苏。笔者认为,"财政悬崖"是美国财政长期失衡的必然产物,而美国财政失衡根源于其长期运行的债务经济模式。本文阐述了实现美国财政平衡的途径及其对中国财政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韩博华 《天津经济》2021,(4):43-47,53
区县财政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本文基于财政收支数据,分析"十三五"以来天津市区级财政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发挥财政作用,助力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60年的财政体制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但始终没有跳出集权一分权一集权的循环往复,并且财政体制改革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历史怪圈.文章试图通过回顾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分析财政分集权循环的内在逻辑及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3,(2):20-21
单纯调整总量关系的政策定位已经不能适应需要 进入2002年以来,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应否"淡出"的争论再趋热烈.呼吁"淡出"的理由不无道理.反对"淡出"的声音也有依据.  相似文献   

8.
吴维旭  赵子龙  叶志鹏 《亚太经济》2020,(6):133-139+149
2016年至今,为应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与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形势,台湾当局出台了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台湾当局将延续该财政政策刺激计划"。前瞻计划"系列政策的内容及其立项与运作兼具发展经济与选举政治双重含义,相关政策争议多集中在超额储蓄引导、财政风险、资源分配等方面"。前瞻计划"与岛内战略产业的结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财政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国家倡导"两个反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探讨了未来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财政支持合作社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财政承包制阶段还是分税制阶段,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的主轴都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改革。通过将中国分权体制的变革历程与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相对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承包制在边际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模拟出了类似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机制。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划分等财政问题上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两个比重"的下降。而分税制则确立了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税收分成方案,改变了承包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局面,从而充当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重塑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与利益分享格局的关键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近年来不断被我国地方政府所重视并加以利用。尽管"土地财政"确实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各项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土地财政"的过度运用必然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倘若不正确运用"土地财政",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如何正确运用"土地财政"这一问题,让"土地财政"更好地发挥出其相应的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财政"的概念,并对"土地财政"的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在结合地方政府在运用"土地财政"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更好地发挥"土地财政"的作用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地方开始正式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制度,而在分税制下,由于"财权上移,事权下压"以及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愈加凸显。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催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加剧。  相似文献   

13.
铅山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进2010,实现财政收入保七争八,县域经济跻身全省30强"的目标与要求,高扬解放思想大旗,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践行,着力开展"创业服务年"、"创先争优"活动,把财力和精力都集中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点工作上来,确保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发展,谱写出"悉心尽责,聚财兴铅"的新篇章。、保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铅山县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领域,科学完善财  相似文献   

14.
吴冠岑 《改革》2012,(4):46-51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呈现超常规增长趋势,此现象引起学术界、政府部门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争论的焦点。土地财政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在于遏制土地低价供给的途径以缓解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冲动,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稳定地方政府的土地预期收益,同时辅之以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和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土地财政"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客观的评价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得出结论认为,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破除"土地财政"。开征房产税则是破除"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政策举措。在此基础上,本文说明了征收房产税的长期宏观经济效应,验证了开征房产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财政理论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体系也逐渐完善。尽管民国时期财政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财政制度改革、财政收入来源、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地方财政等五个方面,这对当前的财政改革仍然有着强烈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财税体制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一直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有时集中多一些,有时分散多一些,以适应当时客观政治经济环境的要求。但总的变化趋势是由高度集中到适度分散。过去: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国家与国营企业: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1983年以前,国家对国营企业基本实行利润上交制度,不征收所得税。解放初经济恢复时期。国营企业利润全额上交;"一五"时期,实行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海西"建设中,财政宣传工作大有可为。办好财政刊物是做好财政工作的需要,是加强财会知识推广、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宣传财政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把握好今后的办刊方向,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基层实际,找准定位,办出财政刊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财政史和历史政区地理两个维度,探讨清代的府、州、县在调整之后的经费与编制的对应关系,通过梳理湖南方志及赋役全书中的文本、财政细目及地图等相关材料,揭示了"多县治府"下,府的开支由稳定独立的县级财政共同承担,而新县划分则"削府利县",多基于财政考成之考量。最后指出在行政地理格局之外,县级财政结构的相互制衡亦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管县"模式带来的各种矛盾渐露端倪,"省管县"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揭示现阶段"市管县"体制弊端的基础上,分析了"省管县"模式的可行性,并对其改革路径进行了探索,从而为我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