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金融学(BF)对市场有效假说(EMH)假设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行为金融学对市场有效假说假设提出质疑 ,认为其具有不合理性 ,并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也是金融学热门交叉学科,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理论视角为入手点,阐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特征。并对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为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心理分析流派与中国股市有效性:从行为金融学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市场假说把实际决策过程抽象为一个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从而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存在诸多的行为认知偏差,并广泛吸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重新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对标准金融理论体系形成巨大冲击。期望理论在行为金融学的确立中起着关键作用,笔者修正其价值函数,认为“面对收益时风险爱好,面对损失时风险厌恶”更符合股市庄家的效用基础,这可能是中国股市效率损失的根源。同时,对于非正式制度对股市效率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也有着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行为创新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 的一门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引发了当代金融学的一次革命. 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行为金融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磊  钟茗 《海南金融》2005,(1):9-13
随着80年代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关于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争论一直延续不断。基于此,笔者在简要回顾主流观点的基础上,从“研究范式”和“体系框架”两个不同角度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就它们相互融合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整体经济的下行,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民间金融市场动荡。甚至企业主逃逸、自杀等极端事件。全社会便对民间金融持有了极度厌恶和高度警惕的心理。本文以鄂尔多斯民间金融为例,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了民间金融投资者的心理,提出运用行为金融学走出民间金融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围绕有效市场假说的争论与西方金融理论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将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划分为三部分:基于市场强有效、半强有效以及市场非有效三个前提条件的定价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主线对西方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梳理,冀以找到金融理论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内涵、产生和发展、理论模型等角度,对行为金融学体系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9.
侯子徐 《时代金融》2014,(5X):38-38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内涵、产生和发展、理论模型等角度,对行为金融学体系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及其检验同行为金融文献对有效市场这一命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并提供了认知市场与股价行为不同的思维逻辑.面对两种理论(观点)由过去的分歧到当前的潜在融合,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传统金融难以解释的资本市场异常现象,审视人们对有效市场的证明和检验,并站在融合两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针对有效市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经济学作为传统的金融学模型的基础,新古典经济主义是它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描述了经济人自私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利益最大化且多有非理性的特征。任何资产的价格由市场来配置,需求和供给会影响到价格。传统金融学建立在理性决策之上,但是它存在着先天缺陷,因而出现期望效用理论。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崭新且飞速发展的领域,它克服了传统金融学将人固定为同质理性人。行为金融学在认知心里学理论方面,结合人类主观思维对金融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和预测,在这个条件下,人们是如何进行预测的。同时现代研究指出,在有效市场理论框架下,传统理性投资者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不能解释许多现实问题。行为金融学理论意在协调投资行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在内的与传统理论相互矛盾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背景综述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综合了现代金融理论、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等学科而形成的新兴理论。它尝试着将理论假说建立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真实行为之上,以理解和预测投资者心理决策过程在金融市场中的反应.并由此分析投资者行为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公司丑闻发生机理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行为金融学的非有效市场理论等分析美国公司丑闻发生的机理,可以看出:非有效资本市场中存在的股票溢价现象,不仅是公司丑闻发生的必要外部环境,而且更造成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异化;市场迎合理论和市场时机理论共同作用于非有效资本市场,大大增加了公司管理者非理性化恶性转变的可能.行为金融学理论对美国公司丑闻的分析,为我们认识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是建设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金融物理学是物理学概念和方法应用于金融分析的一门新的交叉科学,深受一些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简述了物理学部分观点和方法对金融领域的解释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后,企业界尤其是金融企业对公允价值发出了严厉的责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不得不对公允价值运用条件和范围加以修正。我们发现,有关公允价值的争议不仅仅是各个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利益之争",而且也是有关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学理之争"。所谓公允价值,通俗地讲就是"市价"。其基本要求是:公司在期末编制财务报告时,对有关资产和负债按当时的"市价"重估,"市价"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或者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其目的是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透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决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基于新古典财务/金融理论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然而,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市价"有时也可能会偏离内在价值。本文的目的就是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形成的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随机游走(RW)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理论金融为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系,但它却忽略了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细致分析.正是这一缺陷使得行为金融对EMH和CAPM产生了质疑,开辟了证券投资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20.
张亚兰 《中国金融》2012,(18):91-92
分析金融发展问题的两个代表性理论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和莫顿.博迪的"金融功能观",人们往往认为这两种理论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即从金融功能有效供求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去观察,这两个理论便能相互衔接和印证,一个重"形",一个重"神",二者结合才是"神形兼备"。这种"神形兼备"的观察视角就来自于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一些趣事与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