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我们刚刚应付了一场现代战争!”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余志豪瞪圆了眼睛说。这位已经73岁的老科学家口中的战争就是2008年年初那场50年难遇的大雪灾。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分析了宁波生态港口发展的必要性,并对宁波港口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对宁波生态港口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宁波生态港口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虽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有多种划分方式,但最通俗易懂的是将到目前为止的文明史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以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稳定的基础。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追求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受技术的限制对自然的利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结合,形成生态社会主义。它属于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是基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论构想。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以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即贯穿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念,把"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理念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植物园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宁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建设宁波植物园提供了契机。加快宁波植物园建设对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和城市品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植物园项目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利益兼容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宏观调控手段,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的全球性、严重性使各国认识到国际合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国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冲动使国际合作与冲突交织在一起。生态文明的公正平等、民主协商、多元宽容、共生共存、和谐可持续等价值诉求和实践指归是人类文明的共识。以生态文明的价值原则为导向建立新的国际合作体系,对于促进全球化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谐思想的提出,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追求的新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要义1.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相似文献
17.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质和文化服务。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模式,人类的物质需求将逐步逼近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自然环境有可能发生不可逆转退化。人有三个家:家庭、国家和地缘;如失去家庭,生活就将无依无靠;如失去国家,生活就将四处漂泊;如失去地球,生活就将不复存在;所以,我爱我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有些时候,提高小家庭生活水平的需要,会与大家庭地球环境的需要发生冲突,特别是过去三百年间冲突在加剧。显然,世界现代化,既需要我们用知识促进发展,也需要我们用智慧协调关系。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事实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客观存在,并在不断演化,只是我们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它。到今天,人类已经拥有毁灭地球的强大能力,而地球却越来越不堪人类的重负。我们不能漠然对待,也不能心存侥幸,而应该科学地和人道地对待地球,理性在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服务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珠江上游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部分服务行业自身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水平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等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做好服务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扶持和鼓励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