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瑞秋 《中外管理》2009,(10):86-87
许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是原材料品牌,或低端品牌。而鄂尔多斯作为世界最好的羊绒产地,正试图发现一条打造高端甚至奢侈品牌的路径,找到打破“国际产业链阴谋论”的妙招。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在以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决定着“中国制造”的成本,而中国企业与中国产品也史无前例地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提高技术含量、工艺水平、品牌能力,还要熟悉国际惯例、市场法则,甚至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高深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相似文献   

3.
《企业研究报告》2007,(10):F0002-F0002
近期,“中国制造”成为一系列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焦点,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铅超标玩具、不合格轮胎、禁类抗生素水产品等报道引起了国内外消费者界对“中国制造”的广泛关注。“中国制造”面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海外媒体恶意的对“中国制造”进行“妖魔化”宣传,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缺乏品牌支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缺位,中国品牌并没有同中国产品一同走出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拥有量在大城市迅速增长,给大城市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4个城市先后实行了"限购"政策,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负面影响:降低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对中低端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产生压力、使外商在投资汽车产业上踩刹车、导致中低端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汽车经销商退出;正面影响: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汽车租赁市场的发展、高端知名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发展、高端知名品牌汽车经销商销量上升并出现汽车经销新业态。为了消除"限购"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正面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提升汽车销量、质量和开发汽车租赁市场。  相似文献   

5.
2007年可谓是"中国制造"的多事之秋,一位国际观察人士甚至说,"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恐惧需要5年时间才能消失。"谁在阻挠中国品牌走向全球?中国品牌走向海外究竟有何新路径?埃森哲亚太区客户关系管理咨询业务副总裁陈泽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则表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第一道关卡是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中国CEO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要抛弃以前那种"不惜代价抢占市场"的思维,转向重"品牌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从品牌译名到口味调整,从同消费者“玩在一起”到汲取奇思妙想的DIY创意,从小饼干到引领消费潮流的“社交必备品”——美国亿滋国际旗下食品品牌奥利奥(Oreo)在中国市场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通过对品牌名称进行本土化命名,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品类拓展,开展贴合目标市场本土文化的品牌主题活动,赢得消费者青睐,在东方快消品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期线下TOP金品榜”中名列饼干类第一。  相似文献   

7.
小启     
8月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刊登最新一期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上,没有一个中国品牌上榜。这个评选至今已有五届,而中国企业一直无缘排行榜。这似乎更进一步证实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国际品牌小国。在全球各大都市的高档百货公司、精品店中,并不难找到挂着别人的商标却印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许多人都为此感到疑惑:我们可以为别人生产优质的品牌产品,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得到国际市场认同的品牌呢?笔者认为,缺乏核心价值是中国品牌不能打响的主要原因。在如今这个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中国卫浴行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国外知名卫浴品牌的“大举入侵”,抢占市场。只有推行“人文卫浴”才是中国卫浴企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人文卫浴也是中国卫浴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已成为全球高级时装、饰品等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各大国际奢侈品牌正加紧在各大城市抢滩。虽然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却缺乏本土或民族的奢侈品牌。文章基于上述背景,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与行业结构及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吸取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并对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现今,在工商业界一提及开拓“国际市场”,人们纷纷把“走出去”当成了时髦的口号,由此往往忽视了身边的“国际市场”。正当外商们不断地吞食甚至抢夺我们身边的“国际市场”且乐不可支之际,笔者不禁大声疾呼:经营者们,尽快抢占身边的“国际市场”吧!  相似文献   

11.
曾朝晖  王逸凡 《经营者》2003,(10):70-73
<正> 在中国,李宁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牌。它曾经是一个前世界冠军的名字,后来成为一家体育用品企业的名称,再后来甚至成了民族荣誉感的载体。作为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在它身上,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寄托着一个民族体育强国的憧憬。每当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升起的时候,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在体  相似文献   

12.
李聪 《中国企业家》2010,(22):21-21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之惑,不单单是市场规模、成本优势、模式灵活可以解决的,还关系到文化寻根、对接西方思维和发挥品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瞿琳 《企业活力》2002,(12):32-33
<正> 国产饮料曾经的第一品牌——健力宝,被以张海为代表的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收购,经过股权转让、体制改革、业务重组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后,建立了新的领导团队,力图把健力宝集团打造成中国健康产业的航空母舰。与这些新团队同时登场的是健力宝的新包装、新产品以及新的渠道运营等一系列市场战略。  相似文献   

14.
黄耀程 《经营者》2006,(24):38-42
一个企业拥有三个“中国名牌”、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而且行业销量的状元、榜眼都是自己的品牌,这或多或少是一个奇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曾评价说:波司登是中国20年经济增长奇迹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品牌经营与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京 《企业活力》2004,(3):30-31
<正> 经营的跨国化、资本的国际化、战略的全球化,已经使品牌竞争完全进入到国际化的历史新时期,任何一个品牌,即使是在国内市场上所面对的也同样是国际品牌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品牌已经进入国际竞争时代。而对我国加入WTO的冲击和挑战,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将直接经受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怎样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企业新世纪必须深刻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总体来看,中国品牌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只有少数一线企业初步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国际化品牌,同时这些企业的品牌国际化之路普遍处于发展初期。 海尔(Haier)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成功实践者,在各国际目标市场中初步济身于一线品牌行列。联想(Lenovo)在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知度,近两年将是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华为(Huawei)在非洲、拉美、中东、东南亚等相对低端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在欧、美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也稳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中国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宝娣  胡兵 《企业活力》2001,(10):39-41
眼下,国际著名品牌充斥着中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宝洁公司占了中国日化用品市场的50%,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则占了中国饮料市场85%以上的份额。入世以后,中国的产品将面临着外国品牌更为激烈的竞争。如何创建和发展民族品牌,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外管理》2005,(12):91-92
实现“中国创造”的基础与空间从何而来?我们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人才,缺少品牌,缺少标准……这一切仅靠我们坐拥的市场能换到吗?“自主品牌”在现阶段是否“一厢情愿”.甚至“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9.
卜一丁  张娜 《价值工程》2011,(14):152-152
伴随着中国进入WTO市场,中国企业开始与国际经济接轨,开始参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如何创建中国企业自己的品牌,如何能够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如何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国际经济中立足,这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该重视并合理运用其企业形象,而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其产品质量,同时要大力发展VI设计,使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对其品牌了解认知并对其品牌喜欢有依赖性,从而争取国际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样中国品牌才能在世界经济浪潮中占有不败之地,成为世界顶尖品牌。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国进入WTO市场,中国企业开始与国际经济接轨,开始参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如何创建中国企业自己的品牌,如何能够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如何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国际经济中立足,这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该重视并合理运用其企业形象,而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其产品质量,同时要大力发展Ⅵ设计,使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对其品牌了解认知并对其品牌喜欢有依赖性,从而争取国际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样中国品牌才能在世界经济浪潮中占有不败之地,成为世界顶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