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玉峰 《中国市场》2006,(10):90-91
地方高校办学规模与效益关系分析 我国已明确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实践中"把扩招作为刺激内需的重要手段,这说明政府已经把教育看作一个产业了,把教育纳入了国民经济的链条中"从而使教育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的手段是规模化,产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叠加中国工业正在进行的换挡升级,中国高教界倡议旨在加强工科人才培养的“新工科”建设。对于地方综合性高校,分析了其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立足工程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分析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在工程实践上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基于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借助校外资源,提出了强化“新工科”实践培养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闻曙明  施琴芬 《江苏商论》2005,(11):157-159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已经“融入”到了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去,产业集聚和地方高校的发展存在一种互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功能可以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利用特有的非遗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形成了结合文旅、经济、教育等多领域势态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但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文旅产业存在着产业规模小、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后疫情时代更是给地方文旅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苏常州梳篦文旅产业为例,在厘清产业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数字媒体教育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拟实现产教结合并转化为数字经济新模式,以期为江苏地方文旅产业的活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技教育质量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服务于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职责越发重要,国家不断强调以产学研整合的视角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本文从分析高校与地方及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入手,总结分析了高校服务地方及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其中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高校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商》2009,(21):113-113
随着海西经济的发展,福建MBA教育产业愈加膨胀。今年,福建获得MBA办学资质的本土高校升至5所。作为国内最早开办MBA教育的高校,厦门大学在读EMBA学生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EMBA名校之一,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同被媒体誉为“中国名校EMBA五朵金花”。近日,针对商学院的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陈明军 《北方经贸》2006,(11):115-116
“激活”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发展,精炼教育内容,以“实”促“活”;完善教育机制,以“全”促“活”;拓宽教育途径,以“放”促“活”;改进教育手段,以“新”促“活”。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必然使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因此,产业集群是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手段,西部地方政府应通过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集群的培育、发展、升级和创新上。  相似文献   

9.
朱立华 《中国市场》2007,(14):77-77
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有:一是生活上的“娇”;二是性格方面的“独”;三是心理方面的“脆”;四是身体素质的“弱”。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教育工作要对独生子女进行生活素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挫折教育和进行心理咨询。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关注、引导,努力把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正>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俞则忠先生《产业融合新论》一书,是目前我国在“产业融合”领域研究中一部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力度的专著。作者长期关注理论研究热点,把产业融合与自己的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形成一部有鲜明特色的著作。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形势,提出在“双循环”中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十四五”规划实施等重要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既填补了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在产业融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又把历史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读者分享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创办了一批科技企业,对服务教学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校办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资本结构出现多元化,经营呈现集团化趋势,财务控制模式和控制手段相比之前的传统企业变得更为复杂。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校办产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对规范校办企业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防范高校经济和法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分析某大学产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应用来浅析高校产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丹 《财经界(学术)》2011,(24):134-135
高校融资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筹集教育经费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高等院校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高校融资所处困境的分析.从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融资合作、断续争取政府支持、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控制融资的规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融资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18年9月,“金课”这一概念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文件,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中国大学“金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愿景,也是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抓手。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目前高校建设混合式金课面临的问题,通过《量化投资》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S-P-C-D-T”的混合式金课建设思路,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混合式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过剩,存在“过度教育”和资源浪费的问题1.中国高等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的表现中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之后,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发展时期,这就是持续多年的高校大扩招,高等学校单年招生规模已经由1998年的108万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机制的解释传统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机制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地理学的解释,另一种是经济学的解释。早期地理学把产业集聚认为是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制度、基础设施之间加强联系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过程。当这些联系为参与地方交易  相似文献   

16.
借鉴西方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在比较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赶超型”产业政策、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础上,分析产业政策的传导机理。从同质性角度,提出了产业政策的“倒U”假说;从异质性角度,比较了均衡与非均衡的产业政策特点。就市场结构而言,日本产业呈现规模与竞争兼容,韩国产业是规模有余、竞争不足,而台湾地区产业则是规模不足、竞争有余。就市场行为而言,日本企业表现为“创新型”,韩国企业是“扩张型”,台湾地区企业是“标准型”。基于均衡的产业政策,日本“赶超型”产业政策的传导较好地抑制了产业政策的副作用,表现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林鹏展 《致富时代》2011,(12):189-189
“高校教育产业化”是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它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高校教育已经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高校产业化的概念被提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地方合并高校的重要使命和现状分析入手,着重论述了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及其策略。在新的挑战面前,地方合并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创建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地方合并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是各级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1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央政府高等教育投资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并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分别投资于高等教育中不同层级部分的分工格局,中央政府更加集中于投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级部分。本文证实了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具有替代作用,中央政府直接投资举办高校替代了发达地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应该主要交给地方政府。中央教育投资的功能应该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转变,中央财政的教育职能首要的是解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应该把更多的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举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