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茜 《中国经贸》2011,(18):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长期处于支柱地位,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近年来,全球性外贸供需结构变动引起经济个体对消费需求逐步依赖,及经济个体在选择更为优质的发展路径时对内部消费有效增长的倾向,都昭示着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消费增长的必要性。本文将着眼于宏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力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增加有效投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如何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金融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全国工商联2003年底的统计:全国私营企业户数12年间增长了24倍,同期个体工商户增长了79%;民营经济注册资金增长了58倍,达到2.8万亿元。民营企业在总量快速发展的同时,自体质量方面也有显著提升。企业年营业收入1.2亿元以上的有1582家,其中最多的已达355亿元;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远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5.
张敬川 《南方经济》2005,(10):31-33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演化经济增长理论都是在批判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修正和完善,而演化增长理论则重新建立新的理论基础,两者的不同区别于四个方面:相关性、对技术的理解、历史因素或路径依赖和行为目标的设定。但总的看来,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念体系比较成熟,演化增长理论还处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新增长理论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路径。社会基础结构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了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取向和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 ;社会激励结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社会权力结构决定了个体以何种方式达到其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目的 ;制度和政策通过影响个体和厂商从事不同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7.
《重庆经济》2007,(12):15-18
2007年,在全国经济保持高位运行加速增长的宏观大格局下,重庆经济在强力推动“一圈两翼”战略格局、谋划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内生动力支撑下,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提速扩张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5%,创直辖十年以来历史新高,经济持续运行于自2000年以来本轮增长周期的扩张期。经济综合景气程度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长期以来,人们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GDP高速增长就是经济快速发展,结果导致出现“有增长无发展”、“倒退的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才能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均衡、持续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总是在一定时空和制度安排下的经济变迁过程。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和杭州的增长案例,揭示了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文章认为,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劳动、资本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为频繁,而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弱替代性给政府政策预留了充分的可操作空间。如何将生产诸要素有机整合,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成了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本文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策略性的比较平台。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经济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发展工业化道路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仍未消除,在很大程度上,转换增长方式和消除障碍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宁波经济丛刊》2007,(5):20-24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模式不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技术进步日益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效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但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研究者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妙语阁     
2001年以来,浙江消费增长逐年有所加快。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亦有所加快。工业利润增长保持高位,净出口增速有较大回落。在这些总量指标当中,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是第四年低位增长了。这也是当前对浙江经济发展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增长减速是正常现象,另一种观点则唯恐浙江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但从浙江的投资、消费、净出口之间日趋协调的发展态势来看,浙江经济正逐渐步入由“量增”到“质变”的健康发展轨道,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速或许就是这一转变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高增长产业的特征,提出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讨论了重化工业的特点对某些宏观经济现象的影响,认为要在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中,用市场经济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经济过热问题;最后提出了继续保持产业增长良好态势的政策思路和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师政清 《发展》2010,(1):89-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沿袭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经济增长的道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营经济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成分,现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速的重要力量。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民营经济将会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现在民营经济更应乘势而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宇红 《浙江经济》2005,(21):21-23
早在10年前,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同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并认为实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10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展不大,与“根本转变”的要求相差甚远。时至今日,再不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成为热门话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如此缓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究竞何在?由此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九五”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角度看,就是从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变;从经营方式角度看,则是由粗放型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回顾内蒙古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结构失衡。这是典型的以外延扩大再生产和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也具有代表性。今后十年五,内蒙古经济能否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关键要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的快慢。如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跟不上全国的步伐,那么内蒙古经济与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因此,加速转变增长方式是“ 九五”时期及其后十年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长期任务。对此,必须树立起高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奥肯定理,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本文以江西1981—2006年的GDP和三次产业的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应用Eview5.1软件,实证分析了江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关系,提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国48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得到加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省经济增长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过程,而是在一系列的经济波动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