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银凤  黄春蕾 《魅力中国》2010,(36):142-143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对1996—2021年江浙沪皖四省(市)出台的110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文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四省(市)的环境型与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占据主导地位,重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相关服务的标准设计,但政策对老年流动人口的针对性不强;四省(市)的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创业、公共教育四类政策数量占比均衡,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有所欠缺,区域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和均衡发展不足。进一步提出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区域内老年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明确居住证或老人卡可附加的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宣传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常倩 《改革与开放》2013,(11):64-65
近些年来,徙入兰州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愈来愈多,但由于自身及外部的种种因素,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并没有与城市居民同步发展,他们步入内卷化发展的路径。这种情况若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整个城市发展的大局,并且亦不利于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笔者以上西园穆斯林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对兰州内卷化发展的原因作了阐释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通过10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与社会融合、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就业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认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片面城市化政策导致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隐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产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集聚。因此,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必要着力推动以流动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常倩 《改革与开放》2013,(21):64-65
近些年来,徙入兰州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愈来愈多,但由于自身及外部的种种因素,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并没有与城市居民同步发展,他们步入内卷化发展的路径。这种情况若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整个城市发展的大局,并且亦不利于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笔者以上西园穆斯林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对兰州内卷化发展的原因作了阐释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执行陕西省《关于推进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意见》,让每个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一样共享各项社会服务,府谷县人口计生局创新工作机制,以服务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导向,多管齐下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落实“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该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同时与相关部门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全面细化了工作指标和流程.三是经费投入到位.县财政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经费以户籍人口的标准同等纳入预算,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刍议张心侠,张丽雯,梁开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就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一、济南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济南市作为省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二维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时序耦合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阶段,以失调衰退类型为主,耦合系统劣化,核心城市总体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安徽省西部、北部总体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层次;从相对发展度看,长三角约66%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超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约1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耦合系统退化,约2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同步,耦合系统优化。总之,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性,需进一步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优化,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匹配。  相似文献   

10.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南方经济》2019,38(11):131-144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基于城乡分割的"双重户籍墙"的存在,使流动人口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方面均受到结构性排斥,从而导致其资本禀赋的缺乏,城市融合能力不足。对此,消除身份歧视,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与户籍脱钩;满足流动人口亟待之需,渐进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苏敏 《特区经济》2015,(1):9-13
城市新"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其实质是以户籍制度为依附的福利不均,以及由此造成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失败,这必将给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城市管理、城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带来危害。本研究提出应当从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等角度来促进流动人口的融合,破解城市新"二元结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陈晶 《中国集体经济》2014,(30):152-156
文章利用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潜在风险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主观幸福感评价。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中的高风险地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农民工面临的就业收入风险、家庭结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城市社会参与及融入等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幸福感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公共服务设施和政策的扩充,更要积极地开辟"绿色通道"以化解农民工的社会风险压力,通过改善其工作生活的安全感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倪焱  陈豪 《浙江经济》2012,(7):48-49
“基本公共服务强市”,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构数量涵盖面、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服务效率的适度匹配,使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相似文献   

15.
王阳 《北方经济》2015,(7):36-39
居住证制度是一些城市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而实施的一项人口登记管理模式。居住证制度最早出现在北京(1999年)、上海(2002年)、广东(2003年)等东部发达地区。2010年《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目前,居住证制度已经在上海、深圳、成都、广州、郑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多座城市实施。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共服务供给角度看待农民进城务工,主要存在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民得不到基本公共服务和农业发展所需公共服务严重匮乏、落后等原因,当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工作和生活状况方面依旧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被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和承担更大责任,转变职能,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增加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资本投入量,改革预算管理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同时对进城务工农民做好公共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7.
马子笑 《特区经济》2015,(3):128-131
近年来,城市流动人口的精神需求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对其异地闲暇生活的研究也随之升温。文章通过对国内关于流动人口休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了流动人口休闲现状,归纳了流动人口休闲现状的成因,总结了现有文献提出的相关改善措施,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流动人口休闲生活的重视,为流动人口休闲研究的深入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动人口生存现状与管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目前的突出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居住条件、就业与社会稳定。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转型的方向,应是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制,把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纳入日程,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探索降低治安刑事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口往东部集聚、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依然是我国人口跨区域流动的主要方向,一些省份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部分地区则"倒挂"严重。城市群是吸纳流动人口的核心区域,但其内部分化也渐趋明显,一些"收缩型城市"值得关注。从趋势看,尽管人口仍在向大城市流动集聚,但其规模和增长率会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不可避免地进入平台期。务工经商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主体,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落户意愿和家庭化迁移趋势在增强。实践上,广东建立了信息联动、实时登记、实效掌控的实有人口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搭建了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大外管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未来应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对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自然资本对农民工回流到农村有显著的影响,而代表城市公共服务的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保障以及就业服务等对农民工回流产生了"阻滞"效应,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本质上是个体决策、家庭约束与社会政策建构的结果,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享有的权利以及水平的提升成为未来完善我国农民工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