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德 《当代经济》2007,(12):116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与自然界和谐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但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把"生产力"的概念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定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如果过分滥用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乃至严重冲突."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应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供需视角的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传统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利用人类需求和自然地理环境供给之间的特殊关系反映复杂的人地关系,以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视角下"人""地"状态演变过程,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人类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自然地理环境供给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演变特征,并且"人"与"地"之间的状态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以产生负面影响为主,但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程度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散见于两人的著作中,用以思考"自然—人—社会"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按照"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完成了对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演进的思考,彰显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系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其他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本体的系统结构。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深入思考,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视角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能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寻求更为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马克思通过分析"环境创造人"的自然基础和"人创造环境"的现实基础,批判传统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片面性,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条途径入手,阐述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性、条件性和社会性,说明只从"利益集团"的需要来对待自然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实现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创造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我们面向未来实现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社会与自然和谐之有效路径提供思想支点。  相似文献   

5.
老子坚持"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论,认为天、地、人是相互依赖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适用的原则。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无为而治",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人类的至德,既合乎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又合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主义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10)
":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它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这是我们党在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认为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关系人民福祉的视角,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家以"道法自然"为最高准则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天、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理想境界。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人们的生态和谐思维:维护新农村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界内部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追求"最大化"一直被视为亚当.斯密体系下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经济人行为,是只有物质追求的"经济人"。文章试图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把经济人"最大化"行为定义为主观最大化与客观最大化,从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角度去解释经济人利己、利他行为。客观最大化是生产力低级阶段的追求,是人自然属性的体现;主观最大化是生产力高级阶段的表现,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国家公园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家公园是可以实现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目标的场域保障,是可持续自然旅游的有效组织模式之一。分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运动+社区参与型决策+强势制度保障"模式和科里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生态标签地建设"模式,指出可持续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旅游规制是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计划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业设计的设计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 "以机器为本"产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由此产生追求效率和利润的价值观念,它的设计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功能和效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即不以机器功能为设计出发点,提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重新审视劳动对人的价值,是对科学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商业利益的平衡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2,(1)
威廉·莱斯认为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是"控制自然"的观念,控制自然同时也是对人自身的控制,而人的需求和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重新理解"控制自然"的观念,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拓展,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分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角度,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有对自然、社会、自身、生活、爱等多姿多彩的梦,人作为逐梦者而存在。"中国梦"是个人梦想的中国表现,是中国人对历史与祖先的承诺。大学生是人对梦追求中的杰出者。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要按照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本性,以梦想统领。然后,以中央"中国梦"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大学生自我梦想实现为号召,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人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对象性价值,表现为"虚拟的价格形式",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逻辑。传统发展观"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导致了自然对象性价值的日渐式微,从而引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顺应"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重新彰显自然的对象性价值,赋予其以"向上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容涵性",已成为"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进而"实现自身"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自然是人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对象性价值,表现为"虚拟的价格形式",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逻辑。传统发展观"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导致了自然对象性价值的日渐式微,从而引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顺应"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重新彰显自然的对象性价值,赋予其以"向上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容涵性",已成为"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进而"实现自身"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人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对象性价值,表现为"虚拟的价格形式",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逻辑。传统发展观"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导致了自然对象性价值的日渐式微,从而引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顺应"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重新彰显自然的对象性价值,赋予其以"向上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容涵性",已成为"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进而"实现自身"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人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对象性价值,表现为"虚拟的价格形式",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逻辑。传统发展观"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导致了自然对象性价值的日渐式微,从而引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顺应"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重新彰显自然的对象性价值,赋予其以"向上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容涵性",已成为"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进而"实现自身"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生态设计是为了维持人类、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活动,它以保障"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对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生存环境与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通过设计运用、实践构建人类健康生存条件,通过绿色设计理念的传播作为普世教育手段树立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9.
强调"人的立体性,是对人格及人性的尊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多元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才能促使现代纤维艺术走向"多元化"的新的艺术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纤维艺术从六十年代开始走向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就现代环境艺术的综合发展而言,纤维艺术的多种材料及手段的兼容并蓄,在主观想象、夸张变形、意象构成、材质特点与综合性的艺术语言方面,建构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刘建辉 《经济》2007,(3):34-36
或许将来有一天,在提到社会保障的时候,人们会很吃惊地说:"这个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因为那时,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享受到非常完善、贴心的社保服务,社会保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就象每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但是现在,社会保障还是一个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中国的社保体系离"完善"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政府来说,让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社保是一个空前巨大的挑战.社会保障自然一如往年,将成为2007年度"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