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论文在对影子银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意义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提高了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并加强监管,实现影子银行在我国,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积极、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明确其风险生成机理才能保证较好的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使其发挥正面作用。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清晰的展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生成的过程,得出了监管缺失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客观是造成影子银行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明确其风险生成机理才能保证较好的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使其发挥正面作用。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清晰的展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生成的过程,得出了监管缺失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客观是造成影子银行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体系复制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但在运行机制上又迥然不同,研究探析其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对于更好地理解现代金融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宏观政策的制度框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次金融危机后,有关各方对影子银行体系给予了大量关注和深入剖析。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作为金融体系创新发展的产物,对满足社会投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缺乏有效监管、依赖批发融资等特征积累了系统性风险隐患,运用复杂体系扩大信用供给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如何做到兴利除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需要持续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和不同的运作机制,有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待系统地梳理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陈华  刘宁 《上海会计》2010,(11):41-44
影子银行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理清影子银行的危机形成机理,对于全面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子银行系统运行流程,分析了其助推危机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子银行内部脆弱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有着重要区别,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特殊的形成机理,是金融抑制制度背景下的博弈产物。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具备显著的自身脆弱性,但对传统货币政策调控形成挑战,需要做出富有逻辑性的监管安排。  相似文献   

8.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9.
姚会雨 《时代金融》2014,(3):122-123
岁末年初,"影子银行"这个舶来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是同为"影子银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和国际上定义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影子银行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定义,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中国特色,并提出对策建议。以达到引导中国"影子银行"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国内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影子银行分外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测度,得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的结论.为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控制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循序渐进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资产与负债相互交叉渗透,在会计账户之间形成风险传导,从而成为系统性风险发生和传染的重要渠道。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2010—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账户风险传导为基础,分析了影子银行部门的风险生成机理,测度了影子银行风险程度,在此基础上厘清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做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治理,根本上要加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及时识别、管理与隔离影子银行风险,建立一套适度、完整、有效的影子银行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包含影子银行的广义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从现在最受投资者热捧的影子银行现状出发,指出影子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途径,提醒消费者应提高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判断能力,提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以套利性融资为核心的市场创新,是金融抑制的博弈产物。与欧美的“影子银行”相比并不是完全不受监管,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可能性还比较小。但应未雨绸缪、趋利避害,为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陈茹 《西安金融》2014,(9):38-42
本文通过构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演化博弈模型,辩证分析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通过分析可知,影子银行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开展全面竞争或全面合作的策略均非其最优选择,双方有限度地开展合作才是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简述了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以此为基础,着重对比分析了两国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体系、模式及其优势与不足,以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自身的监管缺陷,提出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本文从金融产品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以此设计影子银行监测体系,最后提出关于影子银行监测的几点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鸿祥 《新金融》2013,(10):27-31
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有着重要区别,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特殊的形成机理,是金融抑制制度背景下的博弈产物。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具备显著的自身脆弱性,但对传统货币政策调控形成挑战,需要作出富有逻辑性的监管安排。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