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访问、观察、调查分析的一种业务活动,也是一种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也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的重要方法。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由事实到新闻,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新闻采写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遵守党的宣传方针,本文运用典型事例证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苗迎杰 《活力》2011,(19):55-55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技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池 《活力》2012,(7):62-62
对新闻来说,好的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新闻采访技巧是新闻工作者需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掌握采访技巧,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呢?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部分工作。  相似文献   

4.
郭丹 《活力》2014,(1):31-3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的传达对新闻来讲绝对是致命的伤害。新闻错误信息的传达对受众、对社会所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可怕的,甚至是无法控制的。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度呢?它是指某一新闻事件从发生背景到发生过程及产生的结果经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写作、编辑,最终通过发布后在受众那里得到的认识、理解和反馈与新闻事实本身的比照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5.
孔庆斌 《民营科技》2010,(10):68-68
新闻采写素养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分析新闻采访应注意的要点及新闻搞写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7.
王志鹏 《活力》2013,(10):111-111
采访是有既定目标的对话。电视新闻采访.就是说指电视新闻工作者为完成一篇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围绕采集新闻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新闻活动。它表现为新闻活动的公开性、依赖性、矛盾的冲突性和凸显性。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采访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张蕾 《活力》2010,(21):137-137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活动。采访关系也有别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流中,双方往往是彼此认识甚至熟悉的.信息流动也是双向性的。但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与采访对象大多素不相识.信息流动基本上是由采访对象流向采访者.所以.如何让采访对象知无不谈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华 《价值工程》2010,29(26):221-221
联想作为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素质,贯穿在采访中的新闻敏感的产生、新闻主题的提炼与新闻写作的全过程。本文就联想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徐晓红 《活力》2012,(16):124-124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决定新闻写作的成败、新闻写作是第二次新闻采访。记者从事实搜集线索,确定采访路线,实施采访活动,到进行新闻写作的全过程,因此,形成事实-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发布传播完整新闻传播的流水线,在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上,先采访,后写作,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日益多样化,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更具贴近性和可读性?这就对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语言的运用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即,新闻语言一定要保有真诚性。所谓“真”.“顾名思义”.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第一环节,是新闻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活动也全方位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近几年来,新闻采访频频遭到拒绝,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屡见不鲜。现在的媒体如何去看待这一现象,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又是何种心态?时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随之转变,在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面前,记者要正视受访者拒绝采访这一现象,在分析各种遭拒的原因及总结经验思索对策的同时,也要躬身自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力争做一名时刻站在时代前沿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行业的常用语和惯用语,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最常挂在口中的"词",也是新闻工作者几乎每天都在从事的一种行为,"记者的工作中.采访至少要占去一半的时间和强度"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活动。作为记者,除了通过现场观察、阅读文献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外,向被采访者提问被视为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可以说,记者的提问巧妙与否,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因此,学习和掌握好提问的艺术,是新闻记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应有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5.
韩瑁崴 《活力》2012,(2):158-158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具有艺术内涵的。它要求新闻记者具有高超的技能和技艺,并创造性的工作,要用形象化自匀手段和传播方式来诠释它的特点内容和感情。  相似文献   

16.
崔展 《活力》2013,(6):119-119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学深、学透、学懂党的十八大精神,新闻工作者要结合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和精准的新闻眼,快速反应,特别是电视记者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采访变成一个扎实的体验,做好体验式报道,  相似文献   

17.
赵振东  杨天娇 《活力》2012,(6):177-177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没有采访,就发现不了新闻线索,得不到第一手资料,新闻写作便无从着手,成了“无米之炊”。新闻采访需要加入想象力。新闻采访深入的过程,就是想象丰富的过程,没有想象力,新闻采访有时会半途而废,捕捉不到新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学深、学透、学懂党的十八大精神,新闻工作者要结合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和精准的新闻眼,快速反应,特别是电视记者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采访变成一个扎实的体验,做好体验式报道,和群众加强交流,换位思考,融入心灵,创新报道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进一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  相似文献   

20.
黄彬 《活力》2013,(10):108-108
大家都说:新闻无学,其实。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工作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我感觉只有用心感悟、不断粹练、不断索实践。就能达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境界。我感觉:“所谓新闻写作技法与其他文体的写作相比,固然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规律,但在许多共性问题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