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春玲  孙玉虎 《活力》2011,(6):203-203
随着新闻传媒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关注民生的节目,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地方台,以其关注社会、关注百姓的特点获得了很大的收视率。可以说在民生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新闻采访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本文就地方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孙玉虎  宋春玲 《活力》2011,(1):99-99
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电视编导为了追求收视率,不断进行节目创新,近年来,民生新闻作为一个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了群众的喜欢。本文就我国民生新闻存在发展的重要性做出了说明,并提出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民生节目长久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巍 《活力》2013,(23):33-33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领域跟国际接轨,我国的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以贴近民生、关注民生、反映民生的优势,从众多类型的电视节目当中异军突起、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节目类型,登上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历史的舞台,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吸引更多的受众,避免节目的同质化、庸俗化,就需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进行准确精准的定位,用理性的思维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特色,从而抓准其脉搏,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向纵向化、深入化的角度和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虽然迄今为止,人们仍然对民生新闻无法进行确切的定义,但是民生这一理念已经深入新闻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在发展民生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以及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应该多种多样性等等.本文通过介绍近年来的民生新闻发展状况,来谈下民生新闻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董士涛 《活力》2011,(14):99-99
作为一个新生的新闻类节目.民生新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已经十多年了。期间,民生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中变化寻求发展。但是民生新闻的概念至今仍然比较模糊。更没有确定的形态和确定的范围。从业者仅仅依靠自己对于民生类新闻的理解,参照社会上一些约定俗成的样式进行制作。这样就出现了许多看似相同的民生类节目。那么民生类节目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为地方新闻媒体寻求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重新确立了新闻在电视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对电视领域的娱乐风潮进行了有效的突围,改变了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但近年来民生新闻暴露出的趋同化、庸俗化等问题开始限制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分析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沈春花  朱姗姗 《活力》2012,(23):90-90
新闻写作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关于民生新闻的写作却是一个新科目.因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必然会从内容到形式对传统新闻产生颠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尽管现实中民生新闻的应用随处可见,但理论探讨明显多于实践总结.在此,笔者就民生新闻的写作"蜻蜒点水"式的归结一下,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周芳 《活力》2010,(21):136-136
民生,指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实际上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下的一种演绎,是当下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列为重点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民生”这一关键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民生新闻由于其选题、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的贴近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关注.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9.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创办了一档全新的栏目--《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开端之作,不但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还引发了电视界的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本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认真梳理民生新闻兴起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详细论述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分四个章节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秀民 《活力》2013,(24):75-75
民生新闻是一种报道形式,更是一种新闻理念,它与生俱来的本土化和亲民性,使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但在蓬勃发展同时,民生新闻遭遇到了瓶颈,学界和业界开始辩证地看待民生新闻的现状,并探索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孟天婴 《活力》2011,(8):170-170
所谓的民生新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与过去更侧重时政新闻的所谓大新闻相比,现在的民生新闻少了很多说教,多了几分亲切。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生新闻的兴趣,也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宣岩 《活力》2012,(14):73-7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不断涌现,国家出台的一些解决民生的问题需要媒体向民众传达,百姓也需要一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笔者就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郭丹 《活力》2013,(23):36-36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生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它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如何把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常事拍出艺术性,提高民生新闻的层次和可看性,是我们电视人值得思考的问题。“民生”无小事,民生新闻涵盖了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还有的学者把民生内容归纳为10个字:“衣食住行用、安教医乐理”。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民生新闻。从上世界九十年代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成都电视台的《今晚800》,再到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逐步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致力民生,新闻力量”成为电视人振臂高呼的精神口号。民生新闻大量充斥荧屏,因而对采编艺术性的要求也很高。媒体生态环境需要通过节目进行营造,民生新闻采编艺术的发展对于改善媒体生态环境、传承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蕊 《活力》2014,(6):134-134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新兴事务,它来自于对传统电视新闻的突破和创新,它的出现,一方面是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是电视新闻乃至电视媒体产业市民化的产物。在民生新闻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电视新闻中民生新闻的“市民化”呢?  相似文献   

15.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6.
袁静 《活力》2011,(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持续走热,成为了电视新闻界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是极具人缘和市场的一种新型新闻类型.但是在电视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在商业竞争、行业竞争等的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渐渐偏离了"以民为本"的本质核心,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在新闻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广大受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民生新闻在近几年已经悄悄地走进受众的生活,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已经不是以前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更多的报道的是人们关心的身边的大事.而且民生新闻更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报道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民生新闻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媒体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在地位上,民生新闻有着主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新闻中的中流砥柱.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成为民众代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梁丽  王媛媛 《活力》2009,(6):79-79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对其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9.
李玉娇  谢李化 《活力》2014,(6):116-116
“来之于民、服务于民”是民生新闻的特点。它给社会上弱势群体一个说话的平台。但是新闻的同质化、节目的单一和内容雷同,让民生新闻再一次受到了限制。镜头全部定格在生活小事、怪事上,使新闻本身失去了新闻的本质和价值,抑制了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让地方民生新闻即贴近本土文化,又展示“大民意”。真正成为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呢?  相似文献   

20.
李玉娇  谢李化 《活力》2014,(9):44-44
民生新闻以贴近百姓的生活、平民语言的表达、民生事件的视角,成为近十年来中国电视栏目生力军。然而,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民生新闻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上存在的缺陷也渐渐显现出来,肤浅琐碎的内容、浅尝辄止的报道习惯成为民生新闻诟病,传播效果不断出现“滑铁卢”现象。而鹤岗电视台《百姓百事》栏目,用追踪、追踪、再追踪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形态的调查报道、深入报道,推进事态发展,民生新闻也不断地找到新的“爆破点”。对于《百姓百事》栏目自身发展而言,提高了收视率,赢得受众对栏目的信任、提升栏目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