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乡镇企业》2012,(1):28-29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粮食生产开门红。再创新高的粮食产量如何构成?好形势是怎么获得的?粮食丰收有什么意义?明年粮食生产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  相似文献   

2.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3.
任鸿 《活力》2012,(13):49-49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记者,特别是初搞新闻工作的记者中曾流传一种观点:新闻采访没有什么学问,只要在采访提问时间得有技巧一点就行。甚至有人提出了所谓的“新闻采访无学”论。新闻采访真的没有什么学问?新闻采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存这里,笔者想结合自己八年工作中的一些感受,谈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也是新闻采访中起决定因素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技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池 《活力》2012,(7):62-62
对新闻来说,好的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新闻采访技巧是新闻工作者需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掌握采访技巧,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呢?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部分工作。  相似文献   

5.
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顾虑会使你在危机中宁可选择沉默,或是用生硬的态度对待记者,就算是勉强接受了采访也是套话连篇。这样的反应很多人都曾有过,那只是因为没有掌握媒体、新闻、记者的特点所致。  相似文献   

6.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8):186-186
新闻采访不是“录音式”的有闻必录.它要求采访者要随时地从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新闻.这就需要在采访过程中,设法深入进去.进行“深度采访”。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进行“深度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张素梅 《活力》2014,(9):49-49
作为一名记者,每天进行最多的活动是什么?采访!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内容从哪里来?还是采访!采访,一个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础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新闻稿件的好坏,是否好看,都是从采访中得来。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苏中宇 《活力》2014,(13):53-53
所谓报道题材,是指新闻采访的对象。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这个对象选得不准,将会事倍功半,即使采访时下的工夫再大,也很难写出好的新闻来。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中,能否准确选择报道题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准确选好报道题材呢?就要看它的新闻价值,假如采访时缺乏识别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就会出现有眼不识泰山的现象。把有价值的新闻漏掉了,或者含混不清地看到这个或那个报道题材有“新闻”。可是又判断不出它的价值大小来。因而.在选择报道题材时,往往会产生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9.
于晗 《活力》2014,(6):131-131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访问过程不仅仅是收集材料,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在采访活动中营造融洽的“自己人氛围”,通过感情交流促进信息交流,使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10.
张蕾 《活力》2011,(1):92-92
提问是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了解新闻事实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了解情况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要想“谈”成功,首先是要善于发问,“问”出来,才能“记”下来,“问”不出来,“记”什么呢?所以,记者首先要学会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要做一个好的“提问者”。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  相似文献   

12.
李思娆 《活力》2014,(21):62-62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如何提高新闻采访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采访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报纸新闻采访技巧有关。下文中,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媒介发展下报纸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董艳春 《活力》2010,(23):66-66
隐性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重要采访途径,是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意图采用的方法。对于很多被故意掩盖的新闻事实真相的采访。经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目前各媒体常用的方法。有新闻同行说,现在采访调查的难度加大,记者越来越像“侦探”和“演员”,为了揭开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然而.这种能够还原新闻事实最原始生态的方法.却是调查性报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积极意义,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赵振东  杨天娇 《活力》2012,(6):177-177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没有采访,就发现不了新闻线索,得不到第一手资料,新闻写作便无从着手,成了“无米之炊”。新闻采访需要加入想象力。新闻采访深入的过程,就是想象丰富的过程,没有想象力,新闻采访有时会半途而废,捕捉不到新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5.
气象新闻,是报道气象信息、普及气象知识、宣传气象文化的重要平台。与公众生产、生活和每一天的吃住行息息相关,广受关注。但是,由于气象新闻包含专业知识,记者在写稿中往往会加入很多气象术语,不便于受众阅读。如何让气象新闻在准确报道的同时,又有新意?文章从“新”“直”“口”“快”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前,黄健翔告前妻索要女儿抚养权的时候,我曾效力的一家报社的一位女记者发了一篇新闻,里面“采访”了黄健翔。次日,被黄健翔投诉,黄说:“就这个事情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记者的采访,你们记者怎幺可以这样胡编乱造?”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第一环节,是新闻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活动也全方位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近几年来,新闻采访频频遭到拒绝,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屡见不鲜。现在的媒体如何去看待这一现象,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又是何种心态?时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随之转变,在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面前,记者要正视受访者拒绝采访这一现象,在分析各种遭拒的原因及总结经验思索对策的同时,也要躬身自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力争做一名时刻站在时代前沿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举世瞩目的“袜都”大唐究竟是靠什么秘诀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起来的?“袜都”在未来如何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围绕大唐袜业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竞争优势、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当下的发展瓶颈以及将来的产业升级等内容,一一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王尚奎 《活力》2010,(11):59-59
《新闻学简明辞典》对新闻线索是这样界定的.“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而《新闻学大辞典》则认为,“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也有人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20.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